意识研究是“科学”还是“伪科学”?两大意识范式的交锋
意识如何产生?为何人类存在主观体验?这一困扰人类千年的难题在当代神经科学中引发激烈交锋。整合信息理论(IIT)认为意识本质是结构,而非功能;计算功能主义则持相反观点。在124位科学家联名批评IIT为“伪科学”后,该理论创始人Tononi及其团队近期发表有力回应
意识如何产生?为何人类存在主观体验?这一困扰人类千年的难题在当代神经科学中引发激烈交锋。整合信息理论(IIT)认为意识本质是结构,而非功能;计算功能主义则持相反观点。在124位科学家联名批评IIT为“伪科学”后,该理论创始人Tononi及其团队近期发表有力回应
第一个方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增长的人类工效的研究。当时政府急需关于如何训练士兵使用复杂先进的装备和解决在压力下注意力溃散这类问题的实用知识。行为主义对此类实际问题提供不了帮助。尽管战争期间的研究有一种很实用的倾向,但是战后,相关的问题依旧被心理学家们
论文一作为之江实验室研究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在职博士李蓝青,指导老师为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王平安 (Pheng Ann Heng) 教授。同济大学硕士生张海为共同第一作者,指导老师赵君峤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在一项新实验的帮助下,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人员等成功地证实了一项已有 10 年历史的理论研究,该研究将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方面之一——互补原理——与信息论联系起来。图片来源:Magnus Johan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