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曙光:铭记家蚕病害防治奠基人曹诒孙的百年贡献
1905年5月20日,一位注定要改写中国蚕业命运的婴孩在浙江海宁呱呱坠地。他叫曹诒孙,日后成为我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拓荒者、现代蚕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那个列强环伺、传统农业濒临崩溃的年代,他以显微镜为武器,以实验室为战场,为中国蚕业劈开了一条通向科学防治的光
1905年5月20日,一位注定要改写中国蚕业命运的婴孩在浙江海宁呱呱坠地。他叫曹诒孙,日后成为我国家蚕病害防治研究的拓荒者、现代蚕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那个列强环伺、传统农业濒临崩溃的年代,他以显微镜为武器,以实验室为战场,为中国蚕业劈开了一条通向科学防治的光
走进位于四里店镇群山绿海中的万亩柞蚕养殖基地,几位放养柞蚕的蚕农正手拿剪刀,头顶蚕筐,穿梭在柞林间忙着给七彩柞蚕搬“新家”。一只只红、黄、绿、蓝等七种颜色的柞蚕正爬满柞树枝头“沙沙”进食。尽管放养柞蚕是个辛苦活儿,但每天都有工资收入,蚕农王松林非常开心。
跳坝村是省蚕业管理总站派驻昭觉县驻村干部所在村,有种植荞麦传统,但因品种混杂、管理粗放,产量较低、品质不高,大多只能自食自用。驻村工作队主动作为、整合多方资源,计划打造200亩荞麦示范基地,配套良种良法,示范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沾着露水的豌豆尖、团团簇簇冒出的平菇……初春,武胜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省五星级)里一片忙碌景象,不似往年冬春季节那般冷寂。在初展新叶的桑树间,力禾家庭农场负责人雷庆平正组织工人,忙着采收陆续进入成熟期的“春菜”。
在山西农业大学蚕业科学研究院技术团队的支持下,美棠实业创新发展蚕桑产业:引进智能化的高效养蚕模式,效能比传统养蚕模式,小蚕共育健壮程度提高20%,人工成本降低40%,养蚕年生产批次由原来的3批次,提高到5批次~8批次,蚕茧产量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引进现代化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