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感慨自己的文章为什么总是不温不火吗?
每当打开社交平台,那些标着“十万+”的文章就像一面面胜利的旗帜,在数字世界的战场上猎猎作响。我们这些伏案写作的人,常常陷入困惑:为什么自己每天累得像狗一样,挑灯夜战、幸幸苦苦写出来的作品总是无人问津,而别人却总能轻松写出爆款文章?自己要不要放弃,还是继续默默无
每当打开社交平台,那些标着“十万+”的文章就像一面面胜利的旗帜,在数字世界的战场上猎猎作响。我们这些伏案写作的人,常常陷入困惑:为什么自己每天累得像狗一样,挑灯夜战、幸幸苦苦写出来的作品总是无人问津,而别人却总能轻松写出爆款文章?自己要不要放弃,还是继续默默无
凌晨三点,圈子动态还在更新:有人加班改方案改到眼睛发涩,有人熬夜刷行业报告做笔记,有人在直播间抢购 999 元的 "财富密码" 课程……
在这个人均每天打开微信47次的时代,我们却像住在一座堆满宝藏的宫殿里,只蜷缩在玄关处生活。微信团队每年迭代超200项功能,但《2025年移动应用行为报告》揭示:90%的用户仅使用微信20%的基础功能,本文小编给大家整理出了微信几个实用的隐藏功能,仔细阅读有惊喜
看似传统笔记整理与资料夹归档的Altar AI,让AI工具从代替人“生成内容”升级成为跟随人们行动轨迹一起记忆、思考的助手,参与人们创作的进程,就仿佛是让人们在互联网上培养一个新的自己。
清晨高速路上,沉睡司机的车却稳定飞驰,这样的科幻场景正成为部分智能驾驶用户的日常。特斯拉车主炫耀 “自动驾驶时小憩”,理想车主将驾驶权交给 “自动驾驶” 享受家庭时光,这背后是人与技术权力让渡中生命主宰权的悄然转移。
凌晨2点,北京某互联网大厂的程序员张明又一次在短视频中惊醒。他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统计显示:今天已使用11小时37分,超过全国98%的用户。这不是科幻小说的场景,而是中国10亿网民正在集体上演的现实——我们正在被自己发明的科技驯化成新型奴隶。
(初稿报告于由胡斌和富源策划的“时间的狂喜”闭幕论坛:现实、虚拟和替代性未来,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18年3 月31 日。并刊于《艺术当代》2018年第6 期。)
传统的领地概念是兼具政治、时间与空间的实体存在。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文化性都建立在对领地的具象理解、抽象提炼与记忆储存的基础上。在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教育就是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记忆进行激活与重构。因此,领地生成的记忆构成了教育的曾在、当下与未来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