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邹安音:哈尼梯田:刻在大地的诗行
彩云之南,哀牢山下,红河之畔,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千百年来,在这个曾经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遵循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法则,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采用最传统的农耕方式,竟然在起伏连绵的山坡上,开垦出约100万亩的梯田,宛如大地的艺术品,被大自然
彩云之南,哀牢山下,红河之畔,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千百年来,在这个曾经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遵循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法则,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采用最传统的农耕方式,竟然在起伏连绵的山坡上,开垦出约100万亩的梯田,宛如大地的艺术品,被大自然
云南省气象台预计,今天(6月5日),昆明多云,17~26℃,普洱市东部、红河州南部、玉溪市南部、西双版纳州东部多云间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暴雨,迪庆州西部、怒江州、保山市西部、德宏州、临沧市南部、普洱市西部、西双版纳州西部、楚雄州东部、曲靖市南部、红河州北部、
哈尼梯田不仅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更是红河州生态保护的亮丽名片。近年来,红河州加大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力度,实施梯田灌溉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同时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让梯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祖祖辈辈守护着哈尼梯田的红河儿女
5月5日22:00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阿者科在CCTV4《走遍中国》栏目开播啦!敬请关注!阿者科村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核心区域是一个传统古朴的哈尼村落梯田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使阿者科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远眺云雾缭绕的山崖步行
4月19日,2025年三猛乡哈尼梯田开秧门盛大启幕,在这充满浓郁民族风情与传统农耕韵味的节日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绿春分公司(以下简称绿春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活动提供全方位通信保障服务。
4月19日,当第一缕晨曦洒在三猛乡桐株梯田,一场农耕文明的盛宴将在三猛乡桐株梯田启幕。这场以“万象耕新·开秧纳福”为主题的“开秧门”活动,是哈尼族重要的农事仪式。“开秧门”不仅是春耕的序曲,更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本次活动通过农事体验、文化展演、生态观
“像这样手臂弯曲,前后摆动,配合脚步动作一起动起来,就是咱们哈尼族、彝族的传统舞蹈——乐作舞。这个舞蹈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梯田旁的艺术教室,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的身边簇拥着一群学生,她一边舞动身姿给孩子们示
直播镜头前,董宇辉在哈尼梯田抓鱼,动作利落,观众看得过瘾。原本只是寻常的互动环节,却因为一条主动“蹭流量”的鱼,让整件事变得戏剧化。
直播第一站走进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阿者科村。阿者科村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拥有160余年历史,居住着60多户哈尼人家,是保留较完整的哈尼族传统村落之一。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传统民居和悠久的哈尼传统文化底蕴。在阿者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昨天宇辉的直播过程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沿途都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有的可以做香料,有的可以当下饭菜(比如折耳根),有的药材可增加当地村民收入,还捡了许多鸭蛋,梯田里好物多多,应有尽有。
直播第一站走进了世界最佳旅游乡村——阿者科村。阿者科村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拥有160余年历史,居住着60多户哈尼人家,是保留较完整的哈尼族传统村落之一。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传统民居和悠久的哈尼传统文化底蕴。在阿者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供给、保护生态、传承文化、就业增收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近年来
2024年以来,我和团队创编的《非遗也“潮”》《云南舞蹈地图》《乐作乐》等融合了非遗民族歌舞与现代舞蹈的作品,密集亮相国内、国际舞台,受到观众喜爱。这些非遗年轻化表达的探索和创新,让我明白——非遗歌舞,的确可以“潮起来”。
杨钰尼,一名95后哈尼族姑娘,作为乐作舞的传承人,她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哈尼梯田文化的深情,矢志不渝地将这份文化精髓带出大山,传播至更广阔的舞台。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名全国政协委员现场回答记者提问。其中,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讲述了青年与非遗“双向奔赴”的故事。
“非遗保护是持续创新的青春事业。先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古老的歌谣,更是突破创新的精神。”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中,来自云南的“95后”哈尼族姑娘,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讲述了她与非遗传承之间的故事
“我们5:50就已经来到这里,等待元阳梯田的日出。我们是慕名而来,感觉用这样的方式去观看日出,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很有仪式感。”贵阳游客赵祖绘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