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奶头乐”现象盛行,不少学生深陷其中,家长却浑然不知……
1996年,“奶头乐”一词最早出现于《明镜》杂志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合著的《全球化陷阱》一书,原译为“靠喂奶生活”。
1996年,“奶头乐”一词最早出现于《明镜》杂志记者彼德·马丁与哈拉特·舒曼合著的《全球化陷阱》一书,原译为“靠喂奶生活”。
你是否常常感觉,生活被无尽的娱乐内容填满?打开手机,短视频一个接一个,好似永远刷不完;闲暇时光,不是追剧就是玩游戏,时间悄然流逝 。其实,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源自上世纪的 “惊天布局”——“奶头乐” 理论。
“奶头乐” 理论,由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上世纪 90 年代提出。彼时,全球化浪潮汹涌,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布热津斯基提出了 “奶头乐” 理论,旨在为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一种
地铁里,年轻人低头刷手机的姿势,像极了朝圣,只不过他们跪拜的是信息垃圾堆成的神龛。
拿过来一看,才发现对方是几个喜气洋洋的小胖娃。肩挑扁担、笑脸盈盈,一边走近嘴里还一边喊着:奶奶、奶奶。
校园里,总有那么一群低头族,食堂里,边吃饭边盯着屏幕;课间休息,手指在短视频上滑个不停;甚至连上课的时间,都有人偷偷刷着游戏。
你是否曾经看见孩子在手机屏幕前沉迷不已,抱着手机刷短视频、打游戏,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放下手机?
短视频、手游、社交软件,这些设计精巧的“时间杀手”逐渐侵入校园,“奶头乐”现象愈发明显。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有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并没有真正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而是选择了“躺平”或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无意义的消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