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陈布雷——“道”与“势”之间的挣扎
关于陈布雷之死,时人已评论颇多,本不必再来凑这份趣。然而,种种议论虽各有所长,却大多停留于表层诱因的罗列,鲜有从陈氏作为一个从政的知识分子这一视角透视的。我总觉得,在这一类型的人之中,陈布雷多多少少算得上一个典型的个案,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这些从政者内在的心理困
关于陈布雷之死,时人已评论颇多,本不必再来凑这份趣。然而,种种议论虽各有所长,却大多停留于表层诱因的罗列,鲜有从陈氏作为一个从政的知识分子这一视角透视的。我总觉得,在这一类型的人之中,陈布雷多多少少算得上一个典型的个案,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这些从政者内在的心理困
北京故宫,在隆宗门内高大宫墙的下面,有几间不起眼的低矮而普通的瓦房,那原是清代权势煊赫的全国政治中枢——军机处的所在地。清雍正八年(1730年),正值大清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之时,前线的紧急军情往来频繁,必须迅速而缜密地处理,朝廷便于宫内隆宗门附近搭建了数间板屋
当年,有个名字叫陈布雷的文人,号称“蒋介石的笔杆子”,在民国政坛混得风生水起。
自“文胆”陈布雷自杀后,他的运气就一落千丈,战事上被解放军打的抱头鼠窜,政治舆论上也杠不过桂系的舆论讨伐。
与姐姐陈琏的广为人知不同,陈布雷幼子陈砾并不为许多人熟知。笔者直到2009年通过中国日报社找到当年的津门女记者、陈砾爱人张燕平,才了解到陈砾的一些故事。作为陈布雷幼子,共产党员,中国日报社总编辑,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八届、九届委员,陈砾值得更多的
讲究情义乃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在这方面尤其突出。“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 “感情效应” 的结果。为官者大多深谙其中奥秘,不失时机地进行廉价的感情投资,对于拉拢和控制部下往往能够收到异乎寻常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