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叮嘱高血压患者:立秋过后,这3件事就别再做了
高血压患者进入立秋后,最容易忽视的不是吃盐多了、药没吃,而是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害的小习惯。每年从8月中旬开始,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就会悄悄升高,尤其在气温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的时候。
高血压患者进入立秋后,最容易忽视的不是吃盐多了、药没吃,而是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害的小习惯。每年从8月中旬开始,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就会悄悄升高,尤其在气温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的时候。
你是否经常觉得血压控制就是吃药的事?错了。作为心血管科医生,我每周都能看到那些坚持散步的高血压患者,他们的变化令人惊喜。一项覆盖5800名患者的研究显示,每天散步30分钟,3个月后89%的人用药量减少。
立秋一过,天气说变就变,清晨凉意扑面,中午却仍带着夏的余热。很多高血压患者这时候会发现:原本稳定的血压开始上下波动,怎么回事?难道是天气凉了,血压也“跟着任性”了?
一晃眼,夏天就像热水袋漏了气,一点点瘪下去。到了立秋,虽然太阳还在奋力发光,但风里已经透着点凉意。有人说,秋天是最适合养生的季节。
“多走路”这句话,似乎早已变成了一个被重复滥用的健康口号。可当我们把它放在高血压这个具体的健康问题上时,事情就变得值得认真讨论。
可这高血压,真是走一走就能好?难道这普普通通的散步,真有改变血压命运的魔力?什么机制,让每天散步成为高血压患者的“救命稻草”?更重要的是,身体真的会发生那“八个改善”吗?还是只是心理安慰?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一些过去非常规的“富贵病”也逐渐开始扩散开来,并且有年轻化和普及化趋势,这其中就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代表。
你以为高血压就是“老年病”,忍一忍、吃点药就行?那你可能低估了它的“野心”。真正能安稳活到8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早在60岁时,已经默默做对了一些事——更准确地说,是果断戒掉了五件事。
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赵教授指出,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半夜频繁醒来绝非简单的睡眠问题,而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重要警报。尤其当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时,我们不能仅仅归因于压力或者年龄增长,而应该警惕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
58 岁的李阿姨近三个月总在凌晨 4 点准时醒来,伴随心悸、口干,自测血压高达 155/95mmHg。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数据显示,约 62% 的高血压患者存在夜间睡眠碎片化,其中 34% 的人在凌晨 1-5 点出现血压 “反跳性升高”,较白天均值高出 2
高血压是当今社会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9%,这意味着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位高血压患者。更令人担忧的是,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然不容乐观。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患者甚至把"患上高血压"当成了"躺平"的绝佳理由!真的是这样吗?高血压患者真的应该避免一切运动,把自己裹在"保护膜"里吗?恰恰相反!
您是否听说过这样的情景:辛辛苦苦准备了手术,到了手术室却被医生一句话拦住——“血压太高,今天不能麻醉”,只好无奈改期。原本已经紧张的心情更加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顺利完成手术。
65岁的张先生因关节严重受损需要做膝关节置换术,医护人员做好了术前的各种准备,结果到了手术当天,医生发现他血压过高,没办法麻醉,无奈改期。张先生原本紧张的心情更加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顺利完成手术。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是否想过,每天清晨的头痛、半夜的频繁起夜、爬楼梯时的胸闷,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这些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可怕的“隐形杀手”——高血压。
"茶是百病之药",很多人都把喝茶当成养生的好方法。每天泡上一杯茶,慢慢品味,不仅能解乏提神,还能预防疾病。可你知道吗?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喝茶并非都是好事,有些茶反而可能会让血压"蹿得更高"!
高血压的人不少,但真正被脑梗“盯上”的其实是那一部分不服管的人。有意思的是,那些几十年高血压却从没脑梗过的人,几乎都有几个共同点——尤其在晚上睡觉前,他们有四个习惯,看起来不起眼,实则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