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量子精密测量取得突破,可探测暗物质!
2025年8月11日科技日报发布消息,我国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全新原子自旋传感器成功实现对弱磁场的超高灵敏度与可溯源精准测量。该原子自旋传感器在近地磁量级的磁环境下,能够精准测量比地球磁场还弱十亿倍的磁信号。目前,该传感器已
2025年8月11日科技日报发布消息,我国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全新原子自旋传感器成功实现对弱磁场的超高灵敏度与可溯源精准测量。该原子自旋传感器在近地磁量级的磁环境下,能够精准测量比地球磁场还弱十亿倍的磁信号。目前,该传感器已
植物纤维素的高效且低成本的降解一直是一个难题。近期,科学家从“微生物暗物质”中找到了一把以铜为核心的剪刀酶,可以精准切割纤维素链,专一地产生纤维二糖酸。
各位“颜艺超验观测员”请注意!今天我们要聊的按摩美容,既不是玄学也不是玄乎,而是一场“用十二维时空折叠术对抗颜值熵寂”的疯狂实验”!毕竟,谁不想在熬夜刷手机、外卖续命的夹缝中,用“摸鱼手法”换来一张“摸起来像巴别塔残骸,看起来像GPT-7生成”的脸呢?但
本文聚焦于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斯特凡诺·普罗富莫教授提出的关于暗物质的两大新理论,深入剖析其与传统理论在暗物质本质、宇宙演化机制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对比发现,新理论突破传统对暗物质粒子的搜寻框架,从“影子宇宙”与宇宙自身创生角度提供新思路,但在与现有观测数据契合
仰望星空,你是否曾感到一丝寒意?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恒星、星系、尘埃,乃至我们自己——仅占宇宙总质量的20%。而那其余80%,看不见的“幽灵”是什么?科学家称之为“暗物质”,它像一张无形的巨网,将我们的星系捆绑在一起,防止其在高速旋转中分崩离析。
它占了整个宇宙质量的80%,却始终不肯留下任何可供测量的痕迹。几十年来,无数实验设备日以继夜地搜索它的踪迹,从粒子对撞机到地下探测器,几乎全军覆没。
清晨醒来时,我们脚下的大地用引力将身体稳稳固定——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自然法则。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维系着星系运转的力量,在微观尺度上竟脆弱得如同耳语。
他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时而用一根小树枝轻轻拨动一下战局,决定着这场微观 “战争” 的走向。在这个小小的场景里,人类以一种绝对优势的姿态,掌控着蚂蚁和虫子的命运,就像在另一个维度中主宰着它们的世界 ,可以随时对它们进行 “降维打击”。
2025年6月23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11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了一场一个小时的发布会,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鲁宾天文台的巡天项目LSST的科学数据,标志着人类第四代地面巡天的曙光(*注1)。本文将会从历史,设备和科学三个角度来向大
本论文围绕宇宙中失踪的普通物质(重子物质)这一关键问题展开,详细阐述快速射电暴(FRB)作为新型宇宙探针,如何助力天文学家揭开失踪重子物质之谜。研究表明,借助FRB对宇宙网中普通物质分布的测量,发现约76%的重子物质存在于星系际介质中,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科学困惑
咱先得知道,暗物质这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好多年了。1933 年,有个叫兹威基的天体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后发座星系团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儿。他通过光谱红移去测量星系团里各个星系相对于星系团的运动速度,结果利用位力定理一计算,好家伙,星系团里星系的速度弥散
轴子是暗物质候选粒子之一,数十年来粒子物理学家不断搜寻,但至今未见其身影。不过,近年在二维材料中,凝聚态物理学家观测了到“轴子准粒子”,这为相关研究带来新启示与应用可能。
现代物理学中,暗物质和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是两大未解之谜,它们分别指向了宇宙的组成与基本粒子的本质。暗物质占据宇宙总质量的约27%,但其粒子属性仍未被直接观测;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则可能揭示中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即自身反粒子),从而解释宇宙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
上世纪90年代,时任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的拉法纳玛来到福建,对中国的菌草技术产生了极大兴趣。不久后,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远赴这个南太平洋岛国,在“刀耕火种”的部落里开启了“菌草援外”之旅。
2025电视剧上档了好几部,光是最近就有刘宇宁《折腰》、肖战《藏海传》、白鹿《临江仙》、雷佳音《长安的荔枝》热播,你都追了哪几部呢?有没有哪些精品剧被漏掉了呢?以下2025上半年大剧推荐必追25部!古装剧《折腰》、《雁回时》、《藏海传》、《国色芳华》必看。甜宠
6月9日上午,由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54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网通院”)承研的“捕捉宇宙中重子声学振荡信号(BINGO)”射电望远镜(以下简称“BINGO射电望远镜”)主体结构从石家庄启运,发往巴西的苏阿普(Suape)港。
恒星光谱观测表明,宇宙远方恒星与近邻恒星的物质构成高度相似,暗示恒星系统遵循统一演化规律。本文从光谱分析的科学证据出发,探讨宇宙物质统一性对天文学研究范式的影响,质疑“暗物质”假说的哲学基础,并提出以“暗天体”替代“暗物质”的解释框架。研究主张回归物质本体论,
暗物质 astrophysics astr 致密星 恒星光谱 2025-06-05 22:38 9
η介子的研究可能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这些中性粒子常被称为“类戈德斯通玻色子(approximate Goldstone bosons)”,其罕见的衰变过程可能指向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2024年夏天,南极冰穹之巅,一座深埋冰下两公里的实验室悄然记录到一组神秘震荡信号——它们并非源自已知的粒子碰撞,更像某种宇宙“暗网”振动的余波。这项发现触发了全球顶级天体物理团队的协同解码。我们穷尽数代智慧追逐的宇宙真相,其线索竟与脚下这颗蓝色星球息息相关。
即使暗物质的湮灭很少见,但按理说它会更频繁地发生在被认为是砾岩的星系中心。“我们提出,比质子 [在原子核中发现的粒子] 更轻的暗物质可能是导致银河系中心出现不寻常效应的原因,”伦敦国王学院的团队负责人兼博士后研究员 Shyam Balaji 告诉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