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思再:石挥捧程砚秋
上海书摊上曾常见一种为“捧角儿”而编印的名伶专集。它们大多由戏园为某期演出造势而刊行,内容涵盖剧目背景、表演特色、剧照、评论、唱词以及演员的简历与逸事,堪称那个时代戏迷趋之若鹜的文化消费品。然而,由于它们多属剧场或民间的商业行为,因此未被主流学术所重视,时过境
上海书摊上曾常见一种为“捧角儿”而编印的名伶专集。它们大多由戏园为某期演出造势而刊行,内容涵盖剧目背景、表演特色、剧照、评论、唱词以及演员的简历与逸事,堪称那个时代戏迷趋之若鹜的文化消费品。然而,由于它们多属剧场或民间的商业行为,因此未被主流学术所重视,时过境
1961年,一场看似普通的电影工作会议正在召开。会上周总理突然问起:"最近去过电影院吗?"在场的老电影人没想到,这句闲聊将改变中国电影史。总理指着电影院里满墙的苏联明星照说:"该换上咱们自己的同志了。"三个月后,全国电影院挂起了22张中国面孔,这些照片卖得比年
1950年,一部名叫《我这一辈子》的电影登上了大荧幕。这部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但当人们看到这部电影时除了会想到原著作者老舍之外,还一定会想到一个叫石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