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暖心政策,未就业大学生可领低保,咱当爹妈要换个眼光看
老哥哥老姐姐们,今儿咱唠唠孩子找工作的事。您可能听说了,国家刚发了新政策,没找到工作的大学娃能领低保了。另一边,中核集团招8000人,收了119万份简历。这两件事放一块儿,咱得明白:如今世道变了,咱可不能拿三十年前的眼光逼孩子啦!
老哥哥老姐姐们,今儿咱唠唠孩子找工作的事。您可能听说了,国家刚发了新政策,没找到工作的大学娃能领低保了。另一边,中核集团招8000人,收了119万份简历。这两件事放一块儿,咱得明白:如今世道变了,咱可不能拿三十年前的眼光逼孩子啦!
小区门卫老王去年过得紧巴巴的。儿子要上国际班,媳妇腰疼住院半个月,工资卡刷得能照镜子。他在物业公司值夜班,月薪四千五,媳妇在早餐店炸油条挣两千八。两口子算完账那晚,老王蹲在楼梯间抽了半包红塔山,硬是试出了这些门道。
上周和发小撸串的时候,他开始倒苦水:"现在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憋屈,天天加班到9点,工资卡上才涨了500块。昨天房东说要涨租,我媳妇看中个早教班,一节课就要200..."
街角的书店变成咖啡体验馆,银行柜台变成自助终端,燃油车维修店挂上充电桩招牌。这些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是认知迭代慢了半拍的人,某天抬头突然发现的世界。
现状:专科生小A投了30家厂子简历,全被"本科以上"卡在门外。同村发小小B本科毕业,直接进电子厂当技术员,工资比他多500块。
最近某互联网大厂30岁员工突然被裁的热搜,让千万人集体破防。名校毕业、年薪百万的年轻人,转眼就成了超市理货员。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的张师傅,疫情三年铺面租金翻倍,他照样每天哼着戏文给人补胎。
我妈60多了,特别喜欢看古装剧,最近迷上了赵丽颖,听说《与凤行》要播了,天天念叨着要看。她眼睛不太好,老说赵丽颖的妆太浓看不清,林更新的脸像打了蜡一样。我每天下班回家,她就拉着我讨论剧情,还非要我给她找高清资源,说要看清楚演员的表情。其实我觉得她就是想找个人陪
“都2025年了,谁还每天记账啊?”闺蜜刷着我的Excel表格笑出眼泪,屏幕上是她刚分期买的香奈儿19,而我手机弹出短信:「定期存款到期,利息到账2187.43元」。
凌晨1点的小明(就是上学时候书上那个啥也不会的小明[奸笑])第27次刷新求职APP,手机屏幕的光照在他挂着黑眼圈的疲惫脸庞上。简历投了86份,只收到3个"不合适"的自动回复。"不是说勤劳就能致富吗?"他苦笑着把手机扔到枕头边。这届年轻人,正集体陷入一场"越努力
看着手机银行里刚刚到账的1318元养老金,老张的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半晌。这笔钱在二十年前足够全家大鱼大肉吃半个月,如今却连给住院的老父亲买三盒进口降压药都不够。当工龄化作账户里冰冷的数字,我们这代人究竟在为谁养老?
我刚刷完朋友圈,看到隔壁王姐发了条动态:"今晚小龙虾卖了387单,累并快乐着!"配图是沾满油污的围裙和手机里叮咚响的收款通知。这位45岁的超市理货员,去年冬天用微信群卖滞销水果,现在月流水稳定在2.5万+。
有人轻描淡写:"4000块不过一顿饭钱。"却看不见另一群人:外卖员日均跑30单,风吹日晒月入4000;超市收银员每天站10小时,34天才能攒够这个数;工厂流水线工人加班到深夜,到手工资刚过起征点。当"小钱"论调遇上现实,4000元的重量远超想象。
“我做梦都没想到,当年嫌工资低辞掉的电子厂工作,会让我在48岁活得这么狼狈!”陈明珠抹着眼泪,翻出手机里堂姐跳广场舞的视频。
在泰来县人民医院的停车场,34岁的大专毕业生王强正蹲在岗亭里啃着冷馒头——这个要求"35岁以下、大专学历、熟练电脑操作"的保安岗,月薪仅1750元,却已是他在县城投递的第23份简历中"最体面的选择"。当发现竞争对手里有个退伍军人带着国家免费考的大专文凭时,他给
凌晨刷到闺蜜的朋友圈:“超市理货员夜班晕倒,医生说再干下去得搭桥”,配图是贴着膏药的手腕和38.5元的时薪条。评论区300多条中年女性的血泪留言里,最扎心的是:“女儿嫌我扫大街丢人,可她考研3年的学费都是我捡瓶子凑的!”
当全网都在计算退一赔三的数学题时,有位消费者却在草稿纸上演算着更复杂的公式——信任成本与情感贴现率。这场由238克虾仁引发的商业实验,意外掀开了直播电商2.0时代的底层逻辑。
但近期国产都市剧市场却因让观众“难堪”的《难哄》和“小学生文学”《嘘,国王在冬眠》,而深陷“悬浮”泥潭。
凌晨三点刷到外卖小哥在路灯下啃冷馒头配《庄子》,突然被击中——我们总在追问“如何过好一生”,却忘了观察那些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的普通人。
春晚舞台上,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扭着秧歌转手绢的灵动身影还未淡去,这些金属骨架的“新晋打工人”已在全国开启打工热潮:杭州商场里的促销机器人日薪过万,苏州工厂里的检测机器人24小时无休,深圳写字楼的巡逻机器人甚至开始“内卷”夜班津贴。当AI技术以每月15%的迭代速度
离异后,她独自承担起照顾7岁儿子的重担,孩子右耳失聪需要定期到广州进行耳蜗手术复诊,每月近万元的医疗开支让这个单亲家庭举步维艰。"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准备早餐,6点半带孩子赶最早一班高铁去广州,下午赶回来接他放学,夜里还要做灵活手工补贴家用。"回忆往昔,李女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