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揭示毛竹林如何实现群体抗旱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天然林生态研究团队以干旱5年毛竹为对象,采用原位同位素标记法,首次量化了干旱对亲代毛竹新碳分配和资源共享策略。这一研究发现为揭示大型克隆植物群体抗旱策略和干旱诱发树木死亡机制奠定基础。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天然林生态研究团队以干旱5年毛竹为对象,采用原位同位素标记法,首次量化了干旱对亲代毛竹新碳分配和资源共享策略。这一研究发现为揭示大型克隆植物群体抗旱策略和干旱诱发树木死亡机制奠定基础。
5月13日,省林科院“12+N”平台成功举办了2025年第五期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到北京林业大学的康向阳教授,为大家作题为《林木良种选育与理想森林经营》的精彩报告。交流会在省林规院多媒体教室举行,省种苗站、省林科院、省林规院主要负责人出席活动,来自省林业站、省种
5月9日,省林科院组织召开“12+N”学术交流活动2025年第二季度部门联动例会,聚焦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强化跨部门协同,共谋解决方案。院属各二级所负责人、科研骨干代表,以及院人事处、财资处、科技处、成果转化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坚持榜样示范学。开展“学习身边榜样”先进事迹宣讲。邀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林科院科技处处长冯秋红,“四川省五一巾帼标兵”、省林规院营调队一室副主任韩枫2名榜样人物进行现场讲授。她们用科研的星火点亮生态屏障,用一线的坚守诠释匠心情
去年12月初,我和同事一起到沙特阿拉伯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利雅得的“中国馆”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坚持不懈、艰苦卓绝的科技治沙故事。
流域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作为生态功能相对独立的特殊地理单元,集水区内的水循环、地表覆被及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鲜明特征。力丘河是雅砻江中游重要支流,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雅砻江水电建设背景下,开展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研究,探讨流域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并提出流域尺度
近日,根据2024年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黄河上游高寒区重度沙化土地治理生态成效巩固提升技术推广示范”工作安排,省林科院在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开展沙化土地治理现场技术培训,若尔盖县林草局技术人员、乡土专家、农牧民等参加培训。
5月7日,省林科院召开2025年四川省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启动会。省森林和草原资源总站负责人,省林科院院长、分管副院长,院总工办、成果转化处、安办、相关所负责人以及调查队员参会。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征程中,凌云县下甲镇双达村驻村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扎根乡村沃土,实干担当,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自2021年至2025年,在后援单位自治区财政厅的有力支持下,工作队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
调研组一行在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3楼会议室进行了座谈,听取了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仁寿县政府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工作推进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仁寿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贾生甲强调,国家储备林建设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
近日,根据科技厅科普项目“凉山州外来入侵物种现状及防控科普培训”工作安排,省林科院外来物种入侵项目组到凉山州组织开展了3场科普培训。凉山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院、西昌学院及喜德县向荣中学的技术人员、大(中)学生共计500余人次参与培训。
会上,传达学习了相关工作指引及四川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七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会议强调,要清醒认识当前作风建设面临的迫切形势,讲政治、明红线、守底线,讲方法、转思路、改作风,理清工作职责,善于履职担当。
在我国的热带地区,有一棵乳汁含有剧毒的植物,叫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 Lesch.),它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树,动物伤口只要沾染上了这种植物的乳汁,马上就会死亡。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一行到省林科院调研。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所长苏建荣、生态修复所所长吴波、南京林业大学园林院院长王良桂参与调研,省林草局法规督查处、种苗站及省林科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随同调研并参加座谈。
4月21日,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第五届科普讲解大赛在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圆满落幕。作为“鼓楼区科学教育教学基地”挂牌后的首场实践,活动以“探索森林奥秘”为主题,生动展现省林科院“林业科普进校园”品牌活力,让科技之花在校园里尽情绽放。
4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世荣一行调研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副主任郭志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史作民研究员、牛保亮助理研究员参与调研。
古树名木是城市的不可再生资源,融入历史文化的脉络之中,承载人们的乡愁情思。靖江市林业局落实“为发展担当实干、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要求,紧扣群众需求,联合江苏省林科院专家团队,为濒危的550年古银杏树开出“救命良方”,守护群众“绿色乡愁”。
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近日研发我国首个林草行业大模型——林龙大模型(ForestDragon),标志着我国智慧林草建设迈入新阶段。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到各个领域。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凭借高效推理、多模态融
培训采取理论讲解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帮助大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实际操作。理论培训现场,省林科院专家围绕蜀椿1号、2号的品种特性、扩繁技术要点等内容展开讲解,对采穗圃营建、插穗处理、扦插时间与方法以及苗期管理等开展细致阐述,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在扩繁
项目负责人和各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和课题的执行和管理方案。该项目聚焦南方珍贵树种良种缺乏、育种周期长、扩繁效率低等产业发展难题,提出将构建南方主要珍贵林木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1个,并缩短育种周期1/3以上;构建人工制种技术1套,创制优异新种质70份以上;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