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 陕西立法加大黄帝陵保护力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黄帝陵文化资源,2025年1月9日,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4月1日起施行。
为了更好地保护、管理和传承利用黄帝陵文化资源,2025年1月9日,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4月1日起施行。
他老人家如果活到现在,估计绝对想不到会有那么多孝子贤孙天天抢着给他老人家迁户口——本来在关中黄河边待的好好的,呼啦一下被抢到了中原,而且为表孝心,不惜拆了养鸡场改建成所谓的“黄帝故里”;中原的热炕还没待安稳,又呼啦一下给迁到齐鲁大地……得,齐鲁大地还没站稳脚后
老军观研究评论昨天,西风君从北京首都机场归来,带回北京机场立柱上的广告变化。当北京首都机场的"国家统一"红底白字广告牌刺破视觉,恍惚间让人穿越回1954年《解放台湾联合宣言》的激昂岁月。相隔71年的两场宣传运动,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对台战略从"武力解放"到
China Daily(中国日报网)发布专栏,介绍2024年西安在文化、绿色发展、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城市品质、人民福祉等七个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专栏整合了多篇新闻报道,展示西安在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成就。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上世纪60年代,我在黄陵中学读书,每当课余之时,班里几位热爱音乐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用各种简陋的乐器和谐共鸣,奏着那个时代流行的歌曲,那一曲曲青春的旋律,如同阳光般温暖而明亮,让人陶醉其中。
祭祀文化在我国起源甚早。《庄子·盗跖篇》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后世要祭祀的第一人,自然非黄帝莫属。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迎来了两拨特殊的祭扫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公祭黄帝陵。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
陕西电视台一位小朋友发来微信,说是要录两段视频传过去,台词是他们拟好的,一条长一点儿:“九州一脉,共祭黄帝陵,溯源华夏根基;四海同心,同圆中国梦,凝聚民族力量。文化传承,靠你我炽热担当。2005年4月4日,在陕西黄陵,回溯华夏源起,共同缅怀人文初祖。”另一条短
桥山植柏,传承久远。黄帝手植柏跨越五千余年依然苍翠挺拔,见证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每年清明时节,海内外中华儿女代表在“炎黄子孙林”“侨胞林”“思源林”“同心林”里,共同挥锹、培土、浇水,将一棵棵连根柏种植在桥山之上。为桥山添新绿已成为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的
“桥山之上,郁郁葱葱,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守护与传承,接过树苗的瞬间,我明白手中握住的不仅是生机,更是传承的接力棒。”菲律宾中国商会常务副会长柯智超表示,作为海外华侨,植下桥山柏的同时也让他深感“根”之意义。
在华夏大地的悠悠岁月长河中,有一座圣陵,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根脉与最炽热的信仰,它就是黄帝陵。这座位于陕西桥山之巅的陵墓,庄严肃穆,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见证着华夏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绵绵情思。桥山翠柏映苍穹,始祖轩辕德泽隆。敬扫丰碑怀伟绩,同
“当年轻人还在用‘电子蜡烛’云祭扫时,一位75岁黑龙江退休老教师王子敬用28个字,炸出了整个民族的DNA!”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4日(清明节)上午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
海峡卫视 黄陵县 陕西黄帝陵 黄帝陵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2025-04-03 22:33 8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于4月4日(清明节)上午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隆重举行。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推出《中华大祭祖——乙巳(
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这对于封建王朝崇尚家族功业千秋万代的宗族来说,可谓是奉为圭臬,无论是兴土木还是建墓穴,都引以为鉴。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千年沧桑变幻,黄帝陵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
要闻党建政务人事原创文旅融媒视频理论法治财经舆情健康教育乡村振兴白鹿科技陕西网自律承诺书陕西省情陕西地市: 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杨凌|韩城|西咸中国有5株树龄超过5000年的古树它们全部位于陕西让我们一起探秘千年古树触摸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广场上都会挤满黑压压的人群。海内外华人代表捧着五谷、丝绸、陶罐,对着那座高达7米的黄帝雕像行三鞠躬礼。今年更夸张——现场有近万人齐声诵读《拜祖文》,无人机在天上拼出"华夏同根"四个字,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直接冲破了30亿
在华夏大地的悠悠岁月长河中,有一座圣陵,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根脉与最炽热的信仰,它就是黄帝陵。这座位于陕西桥山之巅的陵墓,庄严肃穆,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见证着华夏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绵绵情思。
每年农历三月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广场上总会挤满黑压压的人群。穿汉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白发老者颤巍巍地点燃三炷香,海外华人捧着写满英文的祭文,所有人都在等那声“行施拜礼”的号令。这一幕若是让五千年前的黄帝看见,估计要挠头问:“这帮穿牛仔裤的现代人,咋还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