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会普遍认为民国时期大师辈出,现如今却比不上?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剧烈震荡期,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与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知识真空形成特殊历史机遇。传统士大夫阶层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兼具中西学养的"摆渡型"学者。这种特殊历史节点的知识重构需求,客观上为跨界型人才提
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剧烈震荡期,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与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知识真空形成特殊历史机遇。传统士大夫阶层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兼具中西学养的"摆渡型"学者。这种特殊历史节点的知识重构需求,客观上为跨界型人才提
语言文字的演变总是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当20世纪初的中国站在现代化的十字路口时,汉字的命运也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在远古时期,音乐便已萌芽。那时的音乐与劳动、祭祀紧密相连,原始人通过敲击石器、木器等简单工具,发出有节奏的声响,这便是最初的音乐形态。骨笛作为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乐器,距今已有近 9000 年历史,其精致的制作工艺和准确的音孔排列,展现出远古时期人们对音乐的初步探
上周在伦敦唐人街的茶餐厅,邻桌金发小伙用手机扫码点单后,服务员端来鸳鸯奶茶时,他脱口而出的"add oil"让在场华人都笑出了声。这并非个例,最近牛津词典新增的"zhonglish"词条显示,像no zuo no die、people mountain p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