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议政)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怎样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用科技造福于民,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连线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怎样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用科技造福于民,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记者连线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
回顾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记者发现,小组讨论中、会间交流时、媒体镜头前……时常响起代表委员们围绕“西部话题”热切讨论的声音——如何助力“俊才西部栖”?怎样让西部“人才引力”更强劲?……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院士前针对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发声。他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呈上升趋势,但在农业品牌建设,尤其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长期以来,受翻耕条件、土地肥力、种子质量等影响,种子播下去后,播种质量比较难把控,农民播种多采用“广撒网”“论斤算”来保证收成。可这样做同时也存在种子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弊端。
“我在地方工作问农民‘播几斤种子’?农民说‘用了几千粒’。”在3月8日举行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