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少年报》红领巾小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学好文言文 为传播中医做贡献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宋兆普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月22日,《快乐少年报》红领巾小记者就中医传承问题,专访了宋兆普。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宋兆普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月22日,《快乐少年报》红领巾小记者就中医传承问题,专访了宋兆普。
但沉默可不代表默认,随着央视的深入调查,一个感人的故事浮出水面。
在河南汝州一间飘着药香的诊室里,65岁的宋兆普正用手机扫描一位帕金森患者的舌头。AI系统瞬间跳出预警:“舌体震颤伴左侧裂纹加深,帕金森早期概率78%”——这比传统诊断提早了三个月发现征兆。作为家族第六代中医传人,他将30万份古籍验方输入AI大模型,让千年智慧与
1964年宋兆普出生于河南省平顶山一个小村庄,他出生平凡之家,父母没有留给宋兆普好的资源,只留给他了最朴实无华的教育,那就是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传统医药类别共有54人,包括唐旭东、严隽陶、丁义江等人,涉及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疗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等多个项目。河南共有4人入选:
他穿梭于会场之间,为代表们施针缓解病痛,短短几天的功夫,他就已经施针三百余次,一度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会扎针的人大代表”。
然而,在中央电视台揭露之后,宋兆普并未受到相应的惩罚,反而获得了中央电视台及公众的赞誉,甚至在今年的两会上,他还成为了人大代表,不仅人气丝毫不输雷军,而且他的提案还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可。
“挪用9700万公款”却没有坐牢,反而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今年的两会上,还随身携带着一个装有上百根银针的小包“见人就扎”。
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61 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宋兆普随身的帆布包里,永远装着 36 根不锈钢针灸针。从驻地到会场,从走廊到食堂,这位来自河南汝州的中医院长见缝插针,为代表委员和工作人员施针 300 余次。"肩颈疼?我这针比按摩管用。" 他操着河南口音的诊疗,
全国两会胜利闭幕,期间人民大会堂出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一名老中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挪用9700万公款”却没坐牢,反而光明正大的出现在了今年的两会上,还随身携带一个装有上百根银针的小包“见人就扎”。
不过有一位满头银发的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却手持银针“走到哪扎到哪”,在两会期间给别人扎了足足300多针,甚至带着人大代表的名牌走到街头给人施针,让人倍感亲切。
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中医世家传人,44年来坚持不收一分钱诊费,用精湛医术赢得了万人敬仰,但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却被曝出挪用了医院9700万公款的“大象”。
他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非遗传承人,日均接诊140名患者的“零收费医生”;他也是央视报道中的“天使爷爷”,用中医疗法治愈1600名脑瘫弃婴,却因挪用医院公款9700万元陷入舆论漩涡。2025年两会期间,宋兆普提交的“特殊医疗豁免权”提案引发热议——当法律刚性遭遇
3月8日8时20分,在人民大会堂里,一位身着深色西装、胸前戴着代表证的白发医者,身边围满了人,他在为一位山东代表团人大代表施针,银针在他指间轻捻……
在人民大会堂,从医45年的老中医、全国人大代表宋兆普,给记者扎了针,针到病除。他希望,人人学中医、人人懂中医……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随身携带医针,抽空为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扎针灸,短短几天施针超300次。据介绍,随身携带医针,“走到哪儿扎到哪儿”,已成为宋兆普的习惯。
这几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因其有着特殊的“随身针灸包”,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他每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时候,都会把针灸工具随身携带在身边;并且只要有需求的人出现,他就会随时为其开展针灸治疗,他甚至还笑着说自己是“走到哪儿,就扎到哪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雨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然而,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类型平台,仍存在“自媒体”
账号 宋兆普 人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代表 2025-03-08 19:4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