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滤镜破碎在平壤街头:一个中国游客的朝鲜认知突围
2017年5月3日清晨6点,丹东火车站弥漫着煤烟与豆浆的混合气息。我攥着印有"朝鲜国家旅行社"字样的车票,跟随三十几个中国游客钻进开往平壤的绿皮火车。车厢里飘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气息:褪色的蓝布座椅、锈迹斑斑的摇头风扇,还有乘务员胸前的金日成徽章在晨光中闪烁。
2017年5月3日清晨6点,丹东火车站弥漫着煤烟与豆浆的混合气息。我攥着印有"朝鲜国家旅行社"字样的车票,跟随三十几个中国游客钻进开往平壤的绿皮火车。车厢里飘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气息:褪色的蓝布座椅、锈迹斑斑的摇头风扇,还有乘务员胸前的金日成徽章在晨光中闪烁。
站在平壤凯旋门广场的十字路口,穿蓝色制服的女交警扬起手臂,高跟鞋在柏油路上敲出清脆的节奏。远处,大同江边的钓鱼人收起鱼竿,两个拎着菜篮的大妈在红色标语下驻足唠家常。这座被外界称为“橱窗城市”的首都,正用它的日常细节,向世界展示着朝鲜式生活的AB面——既有国家剧
“姑娘们的腰比我家的擀面杖还细!”刚从朝鲜旅行归来的老张在酒桌上拍着大腿感慨。这个常年跑工地的北方汉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平壤街头竟被一群素面朝天的姑娘“迷了魂”。跟着他的手机镜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晨光中的大同江畔,身着过膝裙的少女们背着书包快步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