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日志丨4月20日
1919年4月20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18号上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指出:“十八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二十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他们极口痛骂;但是后来的历史家,都要把他们当做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图为《每周评论》第18号
1919年4月20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18号上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指出:“十八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二十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他们极口痛骂;但是后来的历史家,都要把他们当做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图为《每周评论》第18号
1919年4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新潮社社员毛子水撰写《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提出“研究国故必须有‘科学的精神’的人”,主张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研究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图为《国故和科学的精神》。
1919年4月,李大钊致信胡适,表示希望与胡适加强团结,办好《新青年》为文学革新奋斗。此前,北洋政府企图扼杀新文化运动,通过报纸散布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因《新青年》鼓吹文学革命而被驱逐出校的谣言。图为李大钊致胡适的信。
1921年4月,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组建了旅欧共产主义小组。1919年初到1920年底,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留法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组织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他们在回国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骨干。图为旅欧共产主义小组
1919年4月13日,《每周评论》第17号开辟专栏,对林纾反对新文化的言论进行回击。此前,林纾在《新申报》上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以影射手法抨击陈独秀、胡适等,并谩骂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孔子、提倡白话文为“禽兽自语”。图为《每周评论》第17号的专栏“对于新
1920年4月,维经斯基受俄共(布)远东局派遣来华。他在北大红楼与李大钊会晤,介绍苏俄十月革命以来的情况及其对外政策,多次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图为维经斯基。
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在上海期间,毛泽东与陈独秀见面并讨论关于组织湖南改造促成会的计划和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多年后,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表示:“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1923年4月10日,毛泽东同李达等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创刊号出版。毛泽东在该创刊号上发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文章指出我国存在三派势力:革命的民主派、非革命的民主派、反动派。图为《新时代》创刊号目录。
1922年4月9日,邓中夏受北京党组织委派赴长辛店,出席在上坡店举行的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邓中夏发表演讲,号召工人在俱乐部的领导下:“吾俱乐部成立之后,必须和衷共济,以图发展,使全国一致,绝不受任何方面的利用”。图为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牌子。
1921年4月8日,李达发表《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一文,反驳梁启超(梁任公)等人鼓吹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观点,指出中国发展必须发展实业,但要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出路在社会主义。图为《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1921年4月7日,《共产党》月刊第3号在“短言”栏目继续批判无政府主义。为提高青年知识分子思想觉悟,李大钊与陈独秀等一起,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坚决斗争。从1920年到1922年,《新青年》《共产党》等杂志发表大量同无政府主义论战的文章。图为《共产党》月刊。
1920年4月6日,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朱自清、杨钟健等一批有革命理想的青年人到通县城里的闸桥、万寿宫进行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朱自清演讲的题目是《平民教育是什么》和《靠自己》。图为《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的《通县讲演组报告》。
1920年4月5日,李大钊应邀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史学与哲学》。他在演讲中指出:唯物史观“给我们新鲜的勇气,给我们乐观迈进的人生观”。图为复旦大学旧照。
1922年4月4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十一次大会开幕,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发表《非宗教者宣言》,提出“我们相信在宗教迷信之下,真理不能昌明,自由不能确保”。图为《非宗教论》目录。该书收入李大钊、陈独秀、罗章龙、萧子升等人的文章及演说词共31篇,反映了他们的宗教
1920年4月3日,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分成四组,举行第一次乡村讲演会,邓中夏带领第二组前往长辛店演讲。5天后,邓中夏再次带领第二组前往长辛店,受到铁路工厂工人史文彬等人的热情接待。图为《北京大学日刊》上刊登的邓中夏撰写的《长辛店讲演组的报告》。
1918年4月2日,鲁迅撰写《狂人日记》,发表在次月的《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图为《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刊载的《狂人日记》。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画生”。他在文章中指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图为《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刊载的《体育之研究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会以北京大学的两间房屋为活动场所,一间做办公室,一间做图书室。图书室取名“亢慕义斋”。据罗章龙回忆,“亢慕义”是德文音译,“亢慕义斋”就是“共产主义小室”(Das Kammunistsches Zimm
1924年3月30日,北京各界举行追悼列宁大会,李大钊担任大会主席。他在《列宁不死》一文中指出:“列宁的功业,在人已如日月炳天,江河行地。他的主义,亦经体现于全人类。革命的组织,日在发扬滋长中,以完成人类在历史上重大的使命,故列宁的躯干虽死,列宁的精神不死。”
1919年3月29日,蔡元培作《战后中国之教育问题》的讲演,批评当时不允许男女同校的教育弊端:“言女子教育,则高等教育既不许男女同校,又不为女子特设”。次年元旦,他又在谈话中表示“女学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图为《中华新报》报道的蔡元培关于北京大学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