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今书坛忽视的两个发展方向
书法发展到当今时代,面临着重要的转折期,科技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只能向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这个转变让书法得以摆脱所有传统束缚,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让书法面临着消亡的风险。
书法发展到当今时代,面临着重要的转折期,科技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只能向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这个转变让书法得以摆脱所有传统束缚,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让书法面临着消亡的风险。
清朝书法家梁峨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番评价得到后人普遍认同,也被认为是书法时代性的准确描述,成为研究古代书法风格的主要参考标准,更成为今人学习书法的风格取向。
张旭光先生曾评价王冬龄先生乱书,认为乱书通过将汉字重叠,让懂草书和不懂草书的人都无法识读,这样就打破了书法审美固有的文化壁垒,同时它本质又是书法,所以就成为世界性的书法艺术,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这是十分伟大的。
当书法家曾翔的"吼书"作品《天地玄黄》在保利拍卖会以467万成交时,直播间瞬间被弹幕淹没。更魔幻的是,现场一位故宫专家激动宣布:"这是当代书法里程碑!"而网友却集体暴怒:"我儿子幼儿园涂鸦都比这强!"
在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常质疑书法作品的实际价值——它既不能果腹,也不能御寒,更无法直接创造经济收益。但艺术的价值从不以实用衡量,正如音乐、绘画一样,书法是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
在键盘敲击声取代笔墨沙沙响的今天,书法似乎已成为时代的遗物。当电子屏幕上的标准字体能满足一切日常读写需求,毛笔与宣纸的搭配显得如此不合时宜。科技确实取代了书法的实用功能,但这恰恰为书法开辟了新的可能——作为纯粹的艺术形式而存在。
当今书坛,真可谓千奇百怪,无奇不有:自称大师的、某某第几代传人的、世界级的书画大家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更令人惊奇叫绝的是:竟然有人自称与王羲之齐名,还真佩服他的胆量呢!
王冬龄在大学从事书法教学,不知道带出来了什么样的书人才?邵岩现在也几乎没什么影响力了作品在直播中几十元一幅贱卖,为了五斗米么?
当今中国书法已经进入纯艺术的发展阶段,相比于实用性书法注重文化输出,纯艺术性书法更注重文化注入,这对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法更为重视个性表达,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当今中国书坛常被诟病“丑书横行”,许多人批评书法家抛弃传统,追求怪异。然而,这种指责往往忽略了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丑书的兴起并非书法家自甘堕落,而是审美差异造成的假象。
“丑书”书法家是否承认自己的作品属于“丑书”呢?我从视频,网上文字资料来看他们是不认为自己的书法书“丑书”,而是说自己的书法是创新,广大人民不懂书法瞎评价这么一类的论调。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位“丑书”代表人物们怎么来看待自己的“丑书”的。
所谓文无第一,书法审美更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即便是大多数人都公认的传世佳作,也会有人不喜欢,这没有对错之分,当今书坛更是混乱纷杂,群龙无首,又怎么可能评出个一二三呢,不过确实有几位书法家有希望在书史留名,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特征。
本文聚焦于王冬龄书法创作引发的广泛争议,深入剖析其艺术风格与创新实践。王冬龄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书法创作在传统根基上大胆创新,“乱书”和“人体书法”等独特形式成为争议焦点。通过梳理其学书历程、艺术风格,分析网友观点,探讨争议背后的艺术理念冲突与
先看几个扎心数据,全国近200所高校开设书法专业,光河北美院一家每年就毕业2000人,按这个速度,十年就培养出20万书法人才,书法专业已成文凭印刷厂。
鲁大东,名齐,号启明、夷窠,蓬莱籍,1973年生于山东烟台,1995 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学士,2004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硕士,2017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书法传播与教育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与
当代书法现象的本质,是传统文化范式与现代社会语境的碰撞交融。所谓"丑书"争议,实则是文化转型期的认知阵痛。解决之道不在于简单否定或捍卫,而需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审美框架,在守护笔墨精神内核的同时,探索符合时代特质的表达方式。这种文化调适过程,或许正暗合了草书艺术"
先看几个扎心数据,全国近200所高校开设书法专业,光河北美院一家每年就毕业2000人,按这个速度,十年就培养出20万书法人才,书法专业已成文凭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