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特辑】为烈士点亮“回家的灯”
2025年1月,西藏自治区边坝县海拔42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寒风呼啸、白雪皑皑。山脚下的边坝县烈士陵园里,第14排4号墓碑上“曹炳忠”三个字被重新描金,在高原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这是1960年参加边坝的一场战斗后,曹炳忠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抹印记。年仅25岁的他
2025年1月,西藏自治区边坝县海拔42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寒风呼啸、白雪皑皑。山脚下的边坝县烈士陵园里,第14排4号墓碑上“曹炳忠”三个字被重新描金,在高原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这是1960年参加边坝的一场战斗后,曹炳忠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抹印记。年仅25岁的他
2025年1月,西藏自治区边坝县烈士陵园内,第14排4号墓碑上,“曹炳忠”三个字被重新描金。这是98岁高龄的曹华亭通过视频第一次“见”到弟弟的安息之地:“爹娘能闭眼了,姐姐的心愿了了……”
2025年1月,西藏自治区边坝县海拔420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寒风呼啸、白雪皑皑。山脚下的边坝县烈士陵园里,第14排4号墓碑上“曹炳忠”三个字被重新描金,在高原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这是1960年参加边坝的一场战斗后,曹炳忠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抹印记。年仅25岁的他
故事的起点是1957年的泌阳。那一年,22岁的曹炳忠告别了父母、姐妹,亲了亲还在襁褓中的外甥女,又与同村订下婚约的未婚妻依依惜别:“等我回来就结婚!”随后,他义无反顾地随部队奔赴朝鲜,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参与抗美援朝的战后援建工作。
为力争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我区各地积极抢抓农时,早安排、早谋划、早落实,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截至3月17日,全区已完成春播面积1.14万亩。
为力争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我区各地积极抢抓农时,早安排、早谋划、早落实,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截至3月17日,全区已完成春播面积1.14万亩。
自“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启动,边坝县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执行,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走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与时代活力的乡村振兴之路。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对口援藏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对口支援单位和援藏干部人才,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同时,不断创新援藏工作的思路、方法,成果丰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