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千诗碑(31)朱耷行书《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诗碑刻
成都杜甫草堂千诗碑刻工程(2015-2018年)以石刻形式呈现杜甫存世全部1455首诗歌,融合书法、篆刻、园林等艺术,旨在传承杜甫文脉并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其草堂碑廊中第三十一方碑刻作品是明末清初朱耷行书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诗碑。
成都杜甫草堂千诗碑刻工程(2015-2018年)以石刻形式呈现杜甫存世全部1455首诗歌,融合书法、篆刻、园林等艺术,旨在传承杜甫文脉并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其草堂碑廊中第三十一方碑刻作品是明末清初朱耷行书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诗碑。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
胡锡珪 竹影秋心图轴林良 山茶白羽图轴周之冕 设色花鸟卷沈周水墨花果卷朱耷 浅绎山水轴顾安 墨竹轴王蒙 松下停琴图轴王绂 许西四贤图轴陈淳 竹石菊花图轴万寿祺 野果山禽图轴石涛 细雨虬松图轴黄媛介 虚亭落翠图轴李鱓 松柏图轴石涛 双清图轴赵雍 青影红心图轴明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
当代大写意人物画家王涛的作品中,“鸡白眼”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符号引发关注。这一符号既让人联想到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笔下“白眼向天”的孤禽形象,又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化特征。本文从技法传承、文化隐喻、时代语境三个维度切入,结合艺术史脉络与王涛的创作实践,探讨其“鸡白
今天书法班上来了一位小朋友,要让我辅导写一幅参加学校书法比赛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她是用左手写字的,并且字写的也不赖。至于她为什么用左手写字,出于对孩子的尊重,我没有多问。但这时让我想起一个关于左手的话题。
众所周知,中国画与书法、诗文有密切的关系,可是文字与图像究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工具。假如,我们随便论说诗与画可以转位互换,或说每一个艺术家可以随意地从诗移到画,或从画转到诗,我们可能会把这个问题愈说愈糊涂了。
朱耷的《彩笔山水图》(纸本设色,纵154.9厘米,横49.3厘米,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是其晚年山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此画以黄山意象为蓝本,却非自然景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苍凉心境投射于笔墨之间。画面以“S”形势线贯穿全局,近景山石嶙峋如剑
明末清初之际,动荡不安的历史和灾难频仍的生活,造就了一批抑塞不拔的知识分子。他们或迫往事、思来者、发为孤愤之文、或隐通山林,寄情书画,成为美术史上的怪杰。这其中有两位身世相近,友情极好的大师八大山人和石涛,在艺术上绝不苟合取容、从俗沉浮,从而使他们的艺术思想如
乙巳蛇年的早春三月,春寒料峭,乍暖还寒,连日多雨后转晴,惠风和畅。有好友盛邀去梅湖踏青,商定不日便欣然赴约。梅湖就在豫章近郊,可谓是镶嵌在城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休闲与旅游的打卡胜境。
要真正看懂八大山人(朱耷)的艺术,需从历史背景、艺术语言、精神内核及技法创新四大维度切入,结合其作品中的符号寓意与生命体验,才能触及这位艺术巨匠的深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