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

俗语:“大病来不来,要看五十五”,那么到了60岁看哪几个信号

人到五十五,大病来不来,真不是一句俗话吓人。到了这个年纪,身体像一台用了多年的机器,不出问题是幸运,出点小故障是常态。可一旦拖着不修,大病就可能悄悄上门。那到了60岁,怎么看这架“老机器”是不是还能稳当运转?信号不是没有,就看你察觉不察觉。

俗语 社交活动 黄志刚 青菜豆腐 刘玉娟 2025-08-06 16:22  3

气候俗语不灵了,农业生产怎么办?

文/高歌在2017年刚开始进行气候话题研究时,李朝关注的是中国冰川冻土的研究,当时公众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伪命题”而非正在潜滋暗长的既成事实。选择以冰川的报告切入气候议题,李朝也是想用比较具有视觉冲击的方式,通过图片、数据让冰川退缩更加“可视化”,让公众更

农业 气候变化 气候 俗语 李朝 2025-08-05 18:11  3

俗语“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飕飕”,今年是秋包伏还是伏包秋?

“秋包伏热死牛,伏包秋凉飕飕”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民间气象谚语,生动反映了三伏天与立秋节气的时间关系对后续天气的影响。2025年的三伏天与立秋如何“相包”?这一年的盛夏究竟是“热死牛”还是“凉飕飕”?要解开这个谜题,需从历法计算、气候规律及农业实践等多维度深入分析

俗语 时序 农谚 立秋 历法 2025-06-23 20:31  7

早种一天,早收五天,玉米播种的俗语有无科学道理?

“夏播无早,越早越好”——这句在黄淮海平原隆隆麦收声中回荡的农谚,道尽了夏玉米种植的紧迫性。“玉米早播种一天,能早收五天”的俗语在夏播场景下更显尖锐。麦茬地里抢种的每一分钟,都牵系着秋收时能否避开霜冻的刀刃。这不仅是经验之谈,更是一场与积温和秋寒赛跑的精密计算

科学 玉米 俗语 玉米播种 低温冷害 2025-06-22 21:21  8

今日夏至,俗语“旱涝看夏至”,说的什么意思

夏至是一个古老节气,不仅意味着,真正的夏天已经来到,也是季风活跃、雨水增多的时节,在夏天的天气变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此同时呢,到了夏至节气,民间也有着很多习俗和讲究,比如老话说“是旱是涝 夏至节气早看天”,就诠释的很充分,也是古人判断夏季旱涝的主

节气 俗语 夏至 雨水 旱涝 2025-06-21 00:42  10

明日五月十五,老话“五月怕十五”,怕什么?有啥征兆

进入五月份后,外界的气温显著提升,在我们北方地区,在家务农的农民都忙着收割麦子,而外出务工的农民更是早早的把玉米、大豆播种下去,以便尽快赶回成城里,所以这个时间的农村非常热闹,村里的老人说,这一段时间是个好天气,麦子收了,粮食晒了,剩下的再能下场雨,那么今年粮

端午 晴天 作物 俗语 天气晴朗 2025-06-09 16:51  6

明日五月十五,俗语“五月怕十五”,说的什么意思

农历的五月十五,是五月的“望日”,这一天如果是晴天的话,晚上就有可能,看到圆圆的月亮。五月十五也有着,很多习俗和讲究,比如说,五月份被称做“五毒月”,意思是来到五月份,各种蚊蝇毒虫纷纷开始活跃,出门在外的时候,需要多加防范。与此同时呢,民间也流传着“五月怕十五

庄稼 俗语 干旱 望日 毒虫 2025-06-09 08:20  8

俗语“屋后有三响,家人受影响”,啥意思,是哪三响会影响家人?

俗语"屋后有三响,家人受影响"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便生动反映了古人对居住环境与家庭运势之间关联的深刻观察。通过梳理民间智慧与当代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我们可以发现这句俗语中的"三响"主要指向三类特殊声响——流水声、树木摇曳声与动物鸣叫声,它们之所以被认

分贝 俗语 建筑学 屋后 纳西族民居 2025-06-08 00:00  8

今日芒种,俗语“旱不旱 芒种早看天”,指的都是什么

芒种不仅是夏天的一个节气,还有“忙着耕种”的意思,因为这段时期,不仅要收割小麦,还要播种玉米和花生,地里的农活非常多,正所谓“芒种到 男女老少昼夜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就会非常关心天气变化,民间也经常利用,芒种时节的天气,来预测之后的天气走

晴天 俗语 芒种 洪涝灾害 干土 2025-06-05 08:1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