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秋刚过,天气依旧炎热,许多人在餐桌上依然离不开清凉解暑的瓜果。可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8月吃一瓜,中药不用抓”?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难道吃一块瓜真的能抵上一剂中药?不少人以为这不过是民间的调侃,但背后其实暗藏中医食疗的养生智慧。
立秋刚过,天气依旧炎热,许多人在餐桌上依然离不开清凉解暑的瓜果。可你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8月吃一瓜,中药不用抓”?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难道吃一块瓜真的能抵上一剂中药?不少人以为这不过是民间的调侃,但背后其实暗藏中医食疗的养生智慧。
很多人认为,立秋之后应多进补,瓜类属寒凉之物,不宜多食。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临床中观察发现,如果方法得当,适量吃瓜不仅不会伤身,反而有助于调养脾胃、清肠润燥。
这“8月一瓜”究竟指的是哪一种瓜?答案是——冬瓜。冬瓜,虽然名字里有“冬”,却恰恰是盛夏与初秋之间最应季的蔬果。它性味甘淡微寒,入肺、大肠、小肠经,多用于消暑化湿、清热利水。
冬瓜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和促进肠道蠕动,对现代都市人常见的便秘、内热、眼干等问题具有积极改善作用。
从西医角度来看,冬瓜的高水分含量与低热量特性,使其成为控制体重与血糖的优选食材。国家营养学会指出,每100克冬瓜仅含12千卡热量,却包含丰富的钾元素,有助于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降低高血压风险。
不少人忽略了,立秋虽是秋季之始,但“秋老虎”往往带来持续高温,人体仍处于“阳气外泄、津液易亏”的状态。此时适当进食冬瓜,不仅清热,还可润肺生津。
从中医角度分析,秋季属金,金主肺,肺喜润恶燥。冬瓜正可润肺除燥,特别适合办公人群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出现的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秋燥早期表现。
冬瓜皮中含有大量皂苷与黄酮类物质,具抗氧化与利尿作用,民间有“冬瓜皮煮水,排毒除湿”的说法,实有一定科学依据。
不少女性患者在门诊表达对浮肿与水肿的困扰,尤其在生理期前后明显。通过饮食调整,如每天适量食用冬瓜或煮冬瓜汤,有助于减轻水肿,避免依赖药物调理。
临床中观察发现,长期摄入高盐、高脂饮食人群,若能在饮食中加入冬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脂血症与脂肪肝的进展。这不仅仅是食材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调整。
冬瓜籽亦不可忽视,中医称其为“白瓜子”,入药可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现代研究证实,冬瓜籽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记忆有正面作用。
但冬瓜虽好,也非人人适宜。脾胃虚寒、容易腹泻者不宜过量食用。尤其是寒凉体质者,若在晚餐过后食用大量冬瓜汤,可能引起腹胀、腹泻等不适。
因此建议,体寒者可将冬瓜与姜、枸杞、扁豆等温性食材同煮,既可中和寒性,又能增强滋补效果。
当前社会节奏加快,慢性病高发,许多人忽视了“食疗”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相比于服药,冬瓜这类天然食材的日常摄入更能体现“治未病”的理念,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的“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
秋季还是眼部疾病多发时期,如干眼症、视疲劳等。冬瓜富含的维生素A前体物质,有助于眼部组织修复,对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人群极为友好。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中老年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降压药等,容易造成体内钾流失。冬瓜钾含量丰富,适当食用有益于维持心肾功能稳定,尤其对高血压、高尿酸、慢性肾病患者有辅助作用。
但如若正处于肾功能不全严重期,仍应在医生指导下食用,避免水分摄入过多加重肾脏负担。
不少家长关心孩子秋季食欲差、消化慢的问题。与其频繁投医,不如适当在饮食中加点“冬瓜元素”。冬瓜炖瘦肉、冬瓜海米汤、冬瓜粥等,既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深受儿童喜爱。
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冬瓜清热养胃,长食令人瘦,能益气不饥。”说明其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味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之品。
医生在临床中常强调“养生重在顺时而动”。立秋后湿热未尽、燥气渐生,正是调理脾胃、清肠润肺的关键时机。而冬瓜恰恰顺应了这一季节特征,堪称“立秋第一瓜”。
通过合理搭配食用冬瓜,有助于调节机体代谢节律,提高免疫力,预防季节交替时常见的感冒、腹泻、慢性胃炎等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冬瓜的食用方式多样,可炒、可煮、可蒸、可炖。将其融入三餐中,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是在悄然呵护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不能孤立看待,需结合作息、运动、情志调养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才能真正发挥冬瓜的“食药同源”价值。
临床中不乏患者因体内湿热未清、脾胃负担过重而出现慢性炎症、代谢紊乱等问题。通过饮食结构调整,适当食用冬瓜类食材,不仅可缓解症状,更有助于从源头改善体质。特别是在高温频繁、气候异常的当下,关注“时令之食”显得尤为重要。
[1]王素萍,李伟,马燕.冬瓜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功能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4,45(10):183-188.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张丽,陈旭.冬瓜在慢性疾病饮食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3,29(07):56-60.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赞、留言、转发给身边的亲友。你的每一次分享,都是对健康知识传播的最大支持。关注我们,共同守护健康生活!
来源:健康知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