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7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是不是以为降血压只能靠慢跑、快走?其实这只是“半真半假”的说法。真正对降压效果显著的运动,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几种。
最新研究发现,有三种运动方式对稳定血压更“对症”,每次只要几分钟,就可能比你每天走一万步还有效。而且,它们对身体的负担小、见效快,连高血压前期人群都能尝试。
高血压不是“老年病”,也不是“慢慢来”的小毛病。它是心脑血管病的头号“推手”,可以直接导致中风、心梗、肾衰等严重并发症。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指出,我国有超3亿高血压患者,但控制率不足20%。也就是说,10个人里,只有不到2个人把血压控制在了标准范围内。
除了吃药,运动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非药物干预中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之一。
但关键在于,怎么动才最有效?
很多人一听说“运动降压”,第一反应就是去跑步、跳操、骑车,结果发现越跑越累,血压反而下不来。
原因很简单:降血压的关键不是“剧烈运动”,而是“调节血管张力”和“激活副交感神经”。简单来说,就是让身体“放松下来”,而不是再去“刺激”它。
慢跑、快走虽然有益心肺,但属于“有氧耐力运动”,对早期高血压效果不如“低强度、高效率”的静力性运动。
听起来冷门,但这项运动已经登上了权威杂志的推荐榜。
2023年,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的一项系统综述指出,等长运动(如握力训练)对收缩压的平均降幅可达8.2 mmHg,舒张压下降约4.0 mmHg,超过了传统有氧运动的平均效果。
简单来说,这类运动不要求你大范围移动,而是“使劲但不动”——比如用力握拳、靠墙静蹲、拉弹力带但不移动。
怎么做?
· 找一个握力球或毛巾,用力握住;
· 保持30秒,放松1分钟;
· 每手做4次,每周练3天。
这类运动适合初期高血压或药物控制不佳的人群,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对心率影响小,对血管张力的调节却很明显。
别小看这个动作,它已经成为不少康复科医生推荐的“家庭版降压操”。
《中华高血压杂志》刊文指出,靠墙静蹲可在8周内使收缩压下降6~10 mmHg,还能改善大腿肌肉力量、增强血管弹性。
原理很简单:下肢肌肉静态收缩时,能促进血液回流、降低交感神经紧张,让血压逐渐平稳。
怎么做?
· 背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
· 慢慢下蹲,直到大腿与地面平行;
· 保持20~30秒,休息1分钟;
· 每天做3~5组。
注意:初学者可以借助椅子辅助,避免膝盖压力过大。一旦掌握好节奏,这个动作的降压效果非常稳定。
别急着翻过去,这不是在“打坐”,而是被心血管专家高度推荐的一种“自主调节血压”的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研究指出,慢节奏腹式呼吸能显著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心率波动,特别适合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的都市人群。
怎么做?
· 躺下或坐直,放松肩膀;
· 鼻吸气,感觉气体进入腹部,腹部鼓起;
· 慢慢用嘴呼气,腹部回缩;
· 每分钟呼吸控制在6次左右;
· 每次5~10分钟,每天2次。
坚持2~4周,就会发现血压波动不再剧烈,情绪也更平稳了。这类训练特别适合高血压前期、情绪型高血压人群。
别把希望都寄托在某一个动作上。真正可持续的降压效果,得靠“运动+饮食+生活方式”的综合调整。
比如,减少钠盐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控制体重,配合上文提到的三种运动,才是长期稳定血压的“黄金组合”。
而且,这三种运动不需要任何器械、场地,人人都能练,贵在坚持。
研究早就发现,每次运动10分钟以内也能带来明显降压效果。关键是:
· 动作要“针对”;
· 频率要稳定;
· 身体要感觉“舒服”,而不是“累”。
别再盲目追求大汗淋漓的运动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一旦升高过快,反而更危险。
不是所有运动都有降压效果。跑步、快走虽然健康,但未必适合所有人,特别是血压波动大、体力差的群体。
记住:高血压不是“治好”就完事,而是“管住”才关键。
参考资料:
[1] 《靠墙静蹲训练对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效果的研究》.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2.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3] 《腹式呼吸干预对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活性影响分析》.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