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7日下午5点12分,航班刚从深圳起飞没多久,坐在林女士后排的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就开始用膝盖顶前排的座椅靠背。那一下两下的,也许还能当作孩子无心之举,可麻烦的是,这动作像是打开了开关,一直没停过。
“他还是个孩子,你就不能体谅一下?”
近日,南方航空一班航班上发生了一起乘客打架事件。视频显示,客舱内一片混乱,一名被推倒在地的女孩遭到一家四口的围攻。
2025年8月7日下午5点12分,航班刚从深圳起飞没多久,坐在林女士后排的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小男孩,就开始用膝盖顶前排的座椅靠背。那一下两下的,也许还能当作孩子无心之举,可麻烦的是,这动作像是打开了开关,一直没停过。
隔着座椅,林女士先是轻声回头说:“小朋友,别踢了阿姨的座椅,好不好?”语气温和,还带着笑意。可她得到的回应是,家长头也不抬地看手机,只丢下一句:“孩子调皮,别介意。”那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比膝盖的撞击更让人心里不舒服。
旁边的王女士全程看在眼里。她回忆说,林女士提醒了三次,每次都尽量压低声音,不想把事闹大。可是这对父母像是屏蔽了外界的声音一样,始终没正眼看过林女士一眼。
飞机飞行的两个多小时里,小男孩不是在用膝盖顶座椅,就是站起来探头往前看,还偶尔伸手去拉林女士的头发。要是碰上懂事的孩子,家长一句话就能让他安静下来;可这孩子不仅不收敛,似乎还觉得惹前排乘客不高兴是一种“游戏”。
林女士忍了又忍,期间也有乘务员走过来,弯腰笑着提醒小朋友安静一点。但孩子的父母依旧低头看手机,偶尔抬头,还会反问一句:“他怎么了?我们孩子又没干什么。”
机舱是个密闭空间,座位挨得近,任何动作都会被放大成不小的干扰。更别提这种持续性的顶撞和干扰,会让人整个人的神经都绷紧。林女士本来带着耳机想休息,结果全程都在被干扰中度过。
真正的引爆点是在飞机下降阶段。林女士最后一次转身,希望家长能管一管孩子,语气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客气:“能不能让你家孩子别再踢了?真的很影响别人休息。”
话音刚落,小男孩居然从座位蹦起来,走到过道,故意用肩膀猛地撞向林女士,力道之大,让她的耳机直接掉到了地上。林女士下意识地去捡耳机,还没等她开口,男孩的妈妈就冷冷来了一句:“掉了就掉了,别吓着孩子。”
这句话彻底让林女士心凉。她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更是一对完全不认为自己有责任的家长。
飞机一触地,仿佛一切都事先安排好了一样,这家人突然一起发难——男孩的父亲从座位冲出来,一把抓住林女士的手臂,手劲大得像铁钳一样;母亲从背后推搡林女士,并且边推边骂;就连一起出行的老人也开始指责林女士“太小题大做”。
有人分析,这家人之所以等到落地才动手,是为了规避“危害飞行安全”的严重罪名。因为在空中动手,按照《刑法》可能会被定性为危害飞行安全,后果很严重;而落地后,冲突就会被视为普通治安案件。
机舱里的其他乘客被吓了一跳,有人赶紧掏手机拍视频,有人上前劝阻。现场视频显示,冲突持续了大约四分钟,林女士的头发被抓住,整个人被推得撞到行李架好几次。好在机组安全员和几名热心乘客一起拉开了双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8月8日,视频被一位博主上传到网络,很快登上热搜。短短几个小时,播放量就突破了千万。最初南航的工作人员还说没接到处理通知,但随后大连机场警方确认,已将双方带到派出所调查。
法医鉴定结果显示,林女士多处软组织受伤,构成轻微伤。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殴打他人可处5至10日拘留,并罚款200至500元;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
此外,按照民航局2024年出台的《民航旅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办法》,机上发生肢体冲突的当事人,可能会被列入“民航黑名单”,限制1至3年内乘坐飞机。在评论区,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谴责这家人。
有人说:“熊孩子背后一定有熊家长,这家人就是活教材。”
有人嘲讽那句“他还是个孩子”——“听起来像是在护孩子,实际上是家长替自己推卸责任。”
还有人建议直接全国禁飞:“让这种人以后只能坐绿皮火车,慢慢反省。”
更有网友爆料,这名动手的男子在当地开建材生意,脾气一向火爆,几年前还因为在KTV打架被警方调解过。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这次的行为似乎也不意外——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不会因为换了个场合就收敛。
也有很多网友在评论里分享了自己遇到过的“熊孩子”经历:
有人在高铁上被孩子用玩具车砸了头,找家长理论,结果对方说:“又没砸坏你,至于吗?”
有人在电影院被孩子全程踢椅背,家长却笑着说:“他就是兴奋,看电影第一次。”
还有人在商场电梯被孩子推了一把,差点摔倒,家长却说:“你大人让着点不行吗?”
这些事背后的共同点是——孩子的行为本来可以通过家长一句话就制止,可家长的不作为,甚至纵容,让孩子的行为变成了对别人的伤害。久而久之,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觉得,冲突里只要自己先占了理,就可以无视别人的感受。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文明出行并不是一句空话。法律和规则就是底线,谁越界,谁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不管是飞机、高铁还是地铁,发生肢体冲突、辱骂他人的行为,都应该被明确惩处。
南航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谁都可能在公共场所遇到“熊孩子”和“熊家长”,但大多数人为了避免麻烦,会选择忍耐。然而,一味的退让,换来的往往不是对方的感激,而是更大的得寸进尺。
目前,这起事件的调查还在进行中。公众的普遍期待是,不仅要给林女士一个交代,更要让这家人明白,公共场所不是他们的“私人领地”,行为要有边界,尊重别人是最基本的修养。
这件事也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教育孩子不是一句“他还小”就能推过去的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榜样。
你在出行时遇到过“熊孩子”和“熊家长”吗?当时是怎么处理的?你觉得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忍还是该硬碰硬?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