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换个角度看大众文化
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关于大众心理、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以及大众传播的理论研究经历了复杂而多元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大众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的趋势,并逐步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
自19世纪末以来,西方关于大众心理、大众社会、大众文化以及大众传播的理论研究经历了复杂而多元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学者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对大众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呈现出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的趋势,并逐步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
5月20日,《啄木鸟文丛——文艺评论家作品集(2024)》(以下简称“作品集”)新书座谈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著《影像中国与光影未来——陈旭光影视理论批评选集》、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教授马健著《文化艺术的管理逻辑》、上海交通大学
在数字媒介蓬勃发展的当下,“国潮热”正以创新姿态深入当代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从博物馆文创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推广,到楚简文化借字舞走进校园美育;从舞蹈、电影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从话剧、京剧对传统程式的解构与传承,国风浪潮的兴起不仅依托现代技术实现传统美学的数字化
“新大众文艺”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理据是数字媒介条件下的大众化创作,这种创作往往意味着普及。这带来一种思考:新大众文艺能否从普及到提高?实际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一直存在着普及和提高的艺术辩证法。我们认为,以新时代文艺生产力为保证,加强对已有新大众文艺优
导师通过“口传身授”再现采茶戏精髓,精细打磨学员们的声腔气韵和眼神流转,帮助学员掌握“戏韵载道”的深层表达;她专心观看学员们表演的非遗贺郎歌,反复锤炼学员们的唱腔润饰、队形编排等细节,既保留“一唱三叹”的传统韵律,又注入时代精神,让非遗真正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艺
对大众文艺的讨论与实践非自今日始。一般认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大众化转向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陈独秀先后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为标志,而将鲁迅的《狂人日记》视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若干版本现代文学史,大致循此逻辑书写,这当然是不错的。严家炎等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本主义传统,包括以“道”命名的形而上观念、以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和人的感知心智为基础的文艺理论,以及感悟式的批评形态、感官与直觉化的批评话语、“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从人的需求、人的感知出发的批评传统,与以人的解放和全
文学是时代的呼吸,文艺理论绝非纸上的学问,而是通过理论的力量透视和呈现文学反映的时代的精神结构。中国文艺理论经历了传统的“诗文评”向现代学术范型的转换,在此过程中,一代代学者们反思重构传统文艺理论,借鉴吸收西方文艺理论,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只有跳出自身的空转,
“新大众文艺”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理据是数字媒介条件下的大众化创作,这种创作往往意味着普及。这带来一种思考:新大众文艺能否从普及到提高?实际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一直存在着普及和提高的艺术辩证法。我们认为,以新时代文艺生产力为保证,加强对已有新大众文艺优
监制:袁华杰统筹:贾伟 毕雁本期策划:胡子轩本期嘉宾:李心峰 陈旭光 孙晓霞编导:魏颖琦摄像:卢智宇 张哲 孟繁杰后期:迟宇航化妆:杜智娟质检:禹瑞丽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网
主持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时代,都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体现,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具体、更真切、更本位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我想把它命名为“我们这十年”。我们请两位老师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这十年来关注的方向,聊一聊十年间艺术理论与批评的新变化。我比较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