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懿:“王学”的总评价
归根究底,阳明学是彻底的“心学”。它的发挥,全看其学的后从,与他们“治心”之切。这是阳明学的活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观性”的潜在危机。但是“心学”实不可废,它也有永恒价值;若是人们忘了心,而去“逐外物”,则会发现另一危机。这是我们在处于繁荣世界的今日,不应忽视的
归根究底,阳明学是彻底的“心学”。它的发挥,全看其学的后从,与他们“治心”之切。这是阳明学的活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观性”的潜在危机。但是“心学”实不可废,它也有永恒价值;若是人们忘了心,而去“逐外物”,则会发现另一危机。这是我们在处于繁荣世界的今日,不应忽视的
聂豹,江西永丰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进士,历任华亭知县、御史巡按、苏州知府、顺天巡抚、兵部尚书,所在有官声,曾具文弹劾市舶司镇守太监,时人称其“真御史”。
4月12—13日,“《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阳明学的传承与创新”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阳明学的本体论重构、工夫论实践、学派历史演变及传统阳明学的现代哲学重构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呈现了当代阳明学从经典诠释到现代转型的多维度探索。
阳明学的形成、传播与发展,存在着“地域性”与“区域性”两种形态,“水域”(“江域”或“海域”)乃其主要载体。换言之,阳明学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水路交通有密切关联,传入东亚区域也主要靠的是海上交通。其中北上之路与大运河密不可分,大运河及其流经的线性地带对于形塑地域
作为中晚明最为重要的思想和社会运动,阳明学是由包括王阳明及其第一、第二乃至第三代弟子、门人与后学这些“阳明学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这些“阳明学者”主要是思想界、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物,是思想、知识和文化的创造者。在这个意义上,阳明学者自然首先大都是以“文”闻名
浙江余姚的王阳明墓前,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于1924年题写的"阳明先生之墓"碑文依旧清晰。在江西大余的落星亭里,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题词与捐款记录昭示着异国门徒的虔诚。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明代阳明学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学界研究的热点。用户输入的内容,精炼地概括了阳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王阳明之学与阳明后学,并强调了两者在研究中的相互依存关系。王阳明作为阳明学的开创者,其学说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