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张好好诗卷》的千年独白
故宫博物院的玻璃展柜里,一幅纵28.2厘米、横162厘米的行书长卷静静舒展。泛黄的麻纸上,328个墨迹斑驳的字迹穿越千年风尘,将晚唐文人的爱欲与失落、才情与隐痛,永远封存在笔墨交织的时空里。这是杜牧现存唯一的墨迹真本,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少见的"诗人之书",当我们
故宫博物院的玻璃展柜里,一幅纵28.2厘米、横162厘米的行书长卷静静舒展。泛黄的麻纸上,328个墨迹斑驳的字迹穿越千年风尘,将晚唐文人的爱欲与失落、才情与隐痛,永远封存在笔墨交织的时空里。这是杜牧现存唯一的墨迹真本,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少见的"诗人之书",当我们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唐代著名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他的楷书以险峻挺拔、法度森严著称,被誉为“欧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审视,历来多将目光聚焦于主流书法史,特别是名家名作,作为后世学习书法的主要师法取径,其历史影响愈加深远;而对于非主流书法史,则往往忽略。事实上,对非主流书法史,我们不仅要关注而且要将其放到大的书法史宏观视域下,以动态的、发展的、科学的态度来研
徐浩(703年-782年),字季海,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唐代中期书法“颜筋柳骨”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颜真卿、柳公权并称“颜柳徐”。徐浩的书法以楷书见长,其风格端庄严谨,笔力遒劲,结构匀称,深受后世推崇,当时是御用书法家之一。
按语:2016年秋季学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祁小春教授作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邀访教授访问北大,带来了有关王羲之《十七帖》和《兰亭序》两部书法作品的相关讨论。祁小春教授通过严谨的考据,条分缕析地考辨了书法作品艺术性背后的语言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尚书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羈,引共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