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我们能防住吗?” 访谈直播成功举办
2025年3月29日18:00-20:00,一场聚焦小行星防御的访谈直播活动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穿越星际的宇宙信史——陨石”特展展厅内火热对话。本次直播以“小行星撞地球,我们能防住吗?”为主题,由科普大V、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25年3月29日18:00-20:00,一场聚焦小行星防御的访谈直播活动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穿越星际的宇宙信史——陨石”特展展厅内火热对话。本次直播以“小行星撞地球,我们能防住吗?”为主题,由科普大V、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通过分析北美西部有袋动物和胎盘哺乳动物的细小肢骨碎片,发现了这一进化趋势。这些微妙的化石线索表明,哺乳动物可能一直在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出反应,尤其是开花植物的传播改变了地面的栖息地。令人惊讶的是,这种陆地过渡似乎在哺乳动物进化中发挥了比与恐龙直
由网易游戏代理的《光·遇》,凭借清新唯美的美术画面和创新独特的游戏玩法,荣膺“2020 Google Play 年度最具创新力游戏”奖项和“2023 Gamescom 最佳移动游戏”!《光·遇》× 《小王子》再访已于3月27日正式开启,深邃而神秘的星空下,玫瑰
由网易游戏代理的《光·遇》,凭借清新唯美的美术画面和创新独特的游戏玩法,荣膺“2020 Google Play 年度最具创新力游戏”奖项和“2023 Gamescom 最佳移动游戏”!《光·遇》× 《小王子》再访已于3月27日正式开启,深邃而神秘的星空下,玫瑰
一名少年坐在以崩坏能,哦不,对于【阿莫尔】人来说,应该是叫做“虚数能”,以虚数能为能源的星际方舟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家乡,名为【阿莫尔】的矮行星,在【终焉】的拥抱下,彻底熄灭。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太阳、月亮或者木星的照片,可能会发现它们看起来都像一个“球”。甚至我们脚下的地球,其实也是个圆球。不过,有些天体看起来特别圆,比如太阳和木星,而另一些像小行星或彗星却是“歪瓜裂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其实答案藏在“引力”这个宇宙大管家手里
小行星 天体 圆形 astrophysics 气态天体 2025-03-22 13:48 6
6600万年前,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65亿年后,遭遇了致命打击:一颗直径约15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如今的墨西哥地区,引发海啸、野火和酸雨,大量尘埃遮蔽阳光,导致75%的物种在数月内灭绝,包括所有恐龙。
女娲,这位伟大的创世女神,目睹大地的荒芜寂寥,心生怜悯。她折下一根干枯的藤蔓,浸入泥潭之中,搅拌出浓稠的泥浆,随后用力向地面挥洒。神奇的是,泥点溅落之处,一个个鲜活的小人应运而生。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支
“中国古代有“楚材晋用”的说法,我虽算不上“楚材”,但也不甘心为“晋”所用。”这是张钰哲在面对国外优厚条件时,毅然选择回国的坚定表态。他深知,自己的根在祖国,自己的使命是为祖国的天文事业贡献力量。从发现“中华”小行星,到重建紫金山天文台,再到参与中国人造卫星的
在浩瀚的太阳系中,小行星是游荡的“顽童”。它们诞生于46亿年前的原始星云,携带着太阳系最古老的物质密码,却也可能因一次“任性”的撞击改写地球的命运。这些小天体由金属与岩石构成,有的形似花生,有的像被啃过的骨头,还有的带着“小伙伴”在星际间遨游。
2024年,全球共发射7次深空探测任务,包括5次月球探测、1次木星系探测和1次小行星探测任务。美国发射“游隼”(Peregrine)、直觉机器-1(IM-1)商业月球探测任务以及“木卫二快帆”(EuropaClipper);欧洲发射“赫拉”(Hera)小行星防
在天文学的浩瀚历史中,小行星的发现与命名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故事始于1801年的新年之夜,西西里岛的巴勒莫天文台内,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在金牛座的方向意外捕捉到了一颗未知天体的光芒。连续多日的观测后,他确信这是一颗前所未有的天体,尽管最初他误以为这是一颗彗星
1801年1月1日,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位于西西里岛的巴勒莫天文台便传来了一阵欢呼声。就在这天晚上,巴勒莫天文台台长朱塞普·皮亚齐在金牛座方向发现了一颗未知天体。第二天,他注意到这一天体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所移动。在对它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连续观测后,皮亚齐病倒了,
去年12月,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首度被发现,它可能在8年后撞击地球。报道表示中国目前已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全球科学家也正以“行星防御”为纽带展开协作。
国家航天局2月20日通报,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已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启程执行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这一看似“绕道”的深空布局,却引发美俄两国在太空领域的战略调整。
前几天有个大新闻,2032年,一颗小行星有大于2%的概率撞击地球,我国开始部署行星防御。央视新闻、新华社、国家应急广播都发了该新闻。
近期,全球科学界聚焦于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2024 YR4,其潜在的地球撞击风险引发了广泛关注。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络版报道,科学家们已重新评估了这颗小行星的撞击概率,结果显示,到2032年,它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已降至0.28%,远低于先前的预测值3.1%。然而,
去年12月,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首度被发现,它可能在8年后撞击地球。报道表示中国目前已开始部署“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全球科学家也正以“行星防御”为纽带展开协作。
近日,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引发全球关注。这颗直径约40-90米的“城市杀手”曾因撞击概率一度攀升至3.1%而登上热搜,又在最新观测数据中骤降至“接近为零”。这场从“恐慌”到“虚惊”的舆论反转,不仅折射出人类对宇宙威胁的天然敏感,更深刻揭示了科学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