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日遗址:黄河上游的远古文明
宗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址。遗址经过1994年至1996年的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3000余件。目前,宗日遗址开放的是墓葬区,明后年生活区也会陆续开放。
宗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址。遗址经过1994年至1996年的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3000余件。目前,宗日遗址开放的是墓葬区,明后年生活区也会陆续开放。
张承志从老师俞伟超的著作出发,以考古学为镜,剖析其科学内核与人文困境,揭示其“触摸历史”的独特魅力。在他看来,考古不仅是技术,更是直面“人”的哲学。文章厚重而灵动,为时代留下一份智性叩问。
站在红山文化百年研究的节点,当前的红山文化如何实现中外互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贾笑冰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观点。
夏之有无是学科内外的热点问题。分析其立足的观念基础、研究范式与学术背景,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过时且已丧失学术价值。该问题立足的观念基础是作为实证主义的“科学”,而这在考古学中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从研究范式来看,相关争议源于文化历史考古学范式内在的矛盾性;
在公元前三千纪后期至公元前两千纪前期的长江中游广泛存在着一类考古遗存,此类遗存普遍叠压于石家河文化地层之上。典型物质遗存以成人瓮棺葬和精美的随葬玉器、排房式的大型建筑和早期金属冶炼遗存,以及陶器叶脉纹饰、碗形器盖、三足杯、单把杯、高柄豆、长颈壶、刻槽盆、直领广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介绍,今年启动的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将组织国内科研机构、高校围绕构建完整的夏商考古学文化与夏商历史,第一阶段以9省区的17个重要遗址为先导,开展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科技考古和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展示宣传、国际传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