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次曝光!宁陕“村光大道”火爆出圈 乡村主播手机成“新农具”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村光大道’晚会的现场!”8月9日,在宁陕“村光大道”广货街镇之夜的活动现场,这位网名“皇小豆”的80后新农人,正架着手机滔滔不绝地向网友们介绍本场活动内容。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村光大道’晚会的现场!”8月9日,在宁陕“村光大道”广货街镇之夜的活动现场,这位网名“皇小豆”的80后新农人,正架着手机滔滔不绝地向网友们介绍本场活动内容。
在江西新余市欧里镇,传统矿业小镇的绿色转型浪潮澎湃涌动,高校学子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正成为助力蜕变的青春力量。其中,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映山红独“数”一帜暑期社会实践团积极响应“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这一口号,深入欧里镇,以短视频为有力工具,在
笔者看到不少分析,多数是从文化教育角度来谈,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含蓄内敛”,传统教育注重对“权威”“长辈”更注重倾听而非主动表达等。这些分析的确没有错,但却不够全面。接下来,笔者再提几点原因。下图是网友解释,虽然有些唯心,但角度却也新奇。
6月30日,由辽宁省总工会、辽宁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的2025年辽宁省“网聚职工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在阜新市正式启动,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农村信息部部长鞠大伟作为网络达人代表站上了舞台。
手机镜头前,电商直播基地的村民正熟练展示着晶莹的崔子城大米、筋道的大坡面条、醇香的周家豆腐;方寸屏幕中,“走进魏桥”视频号持续记录家乡风景变化,乡亲们踊跃留言点赞,表达心声……
在常人眼里,农业被视作低端产业。实际上,科技赋能后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也会让人眼前一亮。辣椒的辣度可以分出5个等级,老农难以拿捏,机器人却轻松搞定;种茶叶是个技术活,有了AI帮手,小白也能种出高端茶……这样颠覆想象的生产场景,在如今农业生产中比比皆是。数字化、无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与责任担当,作为青年干部,必须以青春之热情、创新之思维、实干之作风,勇当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先锋队和实干家。
24日,由龙岩市永定区农业农村局主办、永定区裕农人才培训中心承办的高素质农民“直播电商+AI”培训班结课,来自永定土楼片区的49名农村电商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及返乡青年,通过为期3天的学习,系统掌握了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AI工具应用等数字化技能,为
仪陇融媒(记者 陈洪江)为深化浙川东西部消费协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6月20日至22日,我县举办“乡村电商人才研修班”游学活动,为乡村电商发展注入新活力。
90后水族姑娘、年轻宝妈何秋月,2023年补选为平永镇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她将人大代表履职初心与新媒体主播身份巧妙融合,让手中的小小手机屏幕成为助农兴镇的“新农具”。
近几年,农场题材的游戏在全球范围内迎来热潮,无论是《星露谷物语》的长尾效应,还是《幻兽帕鲁》的现象级成功,乃至《退休农场》这样的放置游戏,它们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大伙对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研发手扶拖拉机。1959年,第一台国产手扶拖拉机在上海农业机械制造厂诞生,当时主要为满足农村初步机械化需求,结构相对简单,功率较小。
在红毛丹树下,她双手并用,熟练地摘下红毛丹,在镜头前展示;穿着精美刺绣的黎锦,笑盈盈地站在雨林中,来自保亭的黎族姑娘吉美莹通过短视频,为网友介绍保亭秀美的风光以及地域民族风情。
“注意构图比例,再往左边挪一下。你看这个画面,产品最好占画面的三分之二。”6月5日,在定襄县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乡村e镇主播郭成燕,她正在看手机里的一段教学视频。
一部机、一根网线,正在悄然改变中国广袤县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直播带货、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育和区域品牌打造,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用数字化手段走上致富路。县域电商正以惊人的速度,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从前,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一个可爱的儿子,他们过着快乐的日子,可惜好景不常,过了几年,孩子的父亲过世了,留下了这对母子相依为命。从这以后,他们的日子过得艰难起来。 以前 父亲在的日子里,母亲从来不用操心耕田呀,钯田这些男人
“注意构图比例,拍摄的产品最好占画面的三分之二,还要把手部动作留三分之一的动态空间。”手机支架旁,导师李玲拽着学员小王的袖口调整拍摄站位。这位初次涉及短视频拍摄的95后小伙俯下身,将需要拍摄的产品按指导要求纳入到镜头当中:“导师您看,这样拍摄确实是更加美观,也
据统计,马斯奇奥2BQN-6牵引式免耕播种机,是国际农具“巨头”马斯奇奥,在华有补贴的农具中,销量占比最多的免耕播种机。
6月4日上午,武功县小村镇薛祥村,当别的蒜农还在弯腰手工采挖大蒜时,谷护国的自走式挖蒜机已隆隆驶过6亩蒜田,采挖效率之高,让其他蒜农羡慕不已。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芒种,陆游有诗云:“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无论是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独特农具,还是历代画作中,都记录了“芒种”时节的情景,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顺应天时”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