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中寻找光明:中华诗教如何照亮现代人心灵?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这是百岁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生前的自喻。她将自己比作柔蚕,一生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弘扬,只盼能织就中华诗词传承的锦绣华章。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这是百岁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生前的自喻。她将自己比作柔蚕,一生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的传承与弘扬,只盼能织就中华诗词传承的锦绣华章。
大邑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座小县城,过去几年里,闫晓铮和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们曾数次来这里,和当地的小朋友们一起读诗、画画,用古典诗词与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将诗意注入这片土地。
2098盒磁带、231盒录像带、340片光碟、大量文字稿及与海内外学者往来书信——这是叶嘉莹先生留下的珍贵遗产,经过数字化保存后,正在精细修复的过程中。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的解诗方法如何借助现代数字科技重生,让古典诗词与当代人心产生共鸣?中华诗教理念又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