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河畔,阅读文化基因,探寻非遗“流量密码”
6月22日,大运河成功申遗十一周年。这个6月,各类精彩文化活动在运河畔举行。6月21日,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馆员林敏,以“流动的文明: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路径”为主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深度与温度并
6月22日,大运河成功申遗十一周年。这个6月,各类精彩文化活动在运河畔举行。6月21日,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馆员林敏,以“流动的文明: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活化路径”为主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深度与温度并
清晨的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万亩苦竹林在薄雾中苏醒。走进工坊,手艺人已忙碌多时,手中的苦竹在烘烤中发出细微的爆裂声。在他们的身后,一捆捆竹料排列整齐,等待着被赋予生命。
农历博物馆、中泰竹笛展示馆、传梭博物馆、红高粱艺博园……这些听上去就生动有趣的博物馆,都“藏”在山林平原的褶皱里。在第49个“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旅游报聚焦一组建在乡村大地上的博物馆,它们小而美,但是接地气有底蕴,是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生
从千年非遗的活化重生到科技赋能的产业跃迁,从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到绿水青山的共富密码……近日,18组中外青年跟随“Hi China!我的中国故事”展示活动来到杭州余杭,走进茶园、工坊、高科技企业、未来乡村,以沉浸式调研触摸中国式现代化的脉动,用一场场跨越国界的对
全国超200万亩宅基地长期闲置,却成乡村振兴“金矿”!政策松绑+创新模式,有村庄靠出租老宅年增收20万,村民直呼“比打工强”!今天带你揭秘“沉睡土地”的暴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