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查收,太空漫游指南(瞰前沿)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星河的向往和追寻从未停歇。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地球轨道,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星河的向往和追寻从未停歇。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地球轨道,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星河的向往和追寻从未停歇。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准确进入地球轨道,掀开了中国向浩瀚宇宙进军的璀璨篇章。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天文学家在距离太阳不远处的一颗恒星周围,探测到了两颗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系外行星。这一惊人发现由加那利群岛天体研究所(IAC)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共同完成,为人类的宇宙探索之旅增添了新的篇章。
尽管如此,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努力探寻宇宙中其他生命形式的踪迹。天文望远镜观测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天文望远镜,科学家能够观测到各类星体及星系的变化情况。
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围绕我国空间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以及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等内容进行了阐述。内容如下——
2024 年,天文学家们取得了一项重大发现,成功捕捉到了一份来自深空的特殊“简历”,这一发现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天文学家们借助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对宇宙的各个角落进行持续扫描。
根据《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我国正式宣布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什么样的星球适合人类生存?地外生命探寻有哪些方法和难点?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周礼勇教授这样解读。
自 2017 年发现由七个紧密排列的地球大小的世界组成的系统以来,它们距离地球仅 40 光年,非常和谐地挤在一起,天文学家一直试图确定是否有任何支持大气层,这对我们所知的生命的庇护至关重要。
首先,从资源角度来看,银河系中心无疑是一个“富饶之地”。这里恒星密集,气体与尘埃丰富,为重元素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重元素,如碳、氧、铁等,正是构成行星与生命的基础。丰富的资源不仅为生命起源提供了可能,更为文明的发展铺设了物质基础。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