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喂,医生,你们的HIV检测结果靠谱吗?我怕……”
AIDS恐惧症,又称恐艾症,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首先报道。
AIDS恐惧症,又称恐艾症,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首先报道。
你是否有过一次“心跳加速”的高危体验,并且担心可能接触到了HIV。在想着要去做HIV检测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如果要做,什么时候最合适?
2019版“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行标中,对HIV感染后的窗口期的定义是,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用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
2019版“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行标中,对HIV感染后的窗口期的定义是,从HIV感染人体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抗体、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标志物能被检测出之前的时期。用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杯平淡的白开水,偶尔‘加点糖’找找乐子也许就会带来后患无穷!如果你曾有过那么一次“心跳加速”的体验,并且担心可能接触到了HIV,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唠唠,是不是该去做个HIV检测呢?如果要做,什么时候最合适?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传染性疾病,长期以来,它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关注重点。对于很多人来说,艾滋病可能离得很远,觉得自己和它无关,直到某次“偶尔的不检点”行为让人产生了疑虑:是否应该进行HIV检测?
网友一:他因为要去某科做一个项目,陪他去了抽了血,当天医生反应说试纸异常,没说什么问题要送到医院去化验,试纸只能分出阴阳来,我就预感不对劲,他也同样预感。过了两天,医院打电话说血液样本已经确认了HIV。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脑海中如同晴天霹雳,心跳急剧加速,我
在进行HIV检测前,通常会先进行咨询,了解个人的风险行为,如不安全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
他们既不是艾滋病患者, 也没有感染HIV, 但却一直担心自己具有感染的危险, 或者坚信自己已经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