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养蚕、多元化发展!邕宁那楼镇“小蚕茧”织出大产业
在南宁邕宁区,藏着一张特色农业的闪亮名片——那楼镇桑蚕产业。从曾经零散的“巴掌田”,蜕变为如今广袤的万亩桑园;从传统的“竹匾养蚕”,升级到智能化养殖。改良桑苗、恒温育种,现代化设备让养蚕效率大幅提升,这里的蚕茧不仅化作销往国内外的优质白厂丝,还延伸出文旅研学等
在南宁邕宁区,藏着一张特色农业的闪亮名片——那楼镇桑蚕产业。从曾经零散的“巴掌田”,蜕变为如今广袤的万亩桑园;从传统的“竹匾养蚕”,升级到智能化养殖。改良桑苗、恒温育种,现代化设备让养蚕效率大幅提升,这里的蚕茧不仅化作销往国内外的优质白厂丝,还延伸出文旅研学等
本文摘自1936年2月6日《钦县半周报》,作者许焜(1917—1945),钦州大寺镇人。出生于小手工业者家庭。1933年考入钦州师范就读,生活朴素,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大寺小学任教,后任校长。作者书写本文时,年仅19岁。1945年正月初五,许焜参加中共钦县地下组
3月31日,南宁市邕宁区在灵龟山景区举办“广西三月三·潮玩趣邕宁”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三月三”打造成邕宁区凝聚民族情感、展现民族风采的旅游新热点,推动商文旅体深度融合,带动邕宁区文旅经济,促进各民族间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