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其颓,哲人其萎”
毛主席这里没有客人,也没有自己家的亲人,只有身边几个工作人员陪伴着他,度过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他在这天,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病榻上侧卧着吃了几口他历来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饭后,我们把他搀扶下床,送到客厅。他坐下后头靠在沙发上休息,静静地坐在那里。
毛主席这里没有客人,也没有自己家的亲人,只有身边几个工作人员陪伴着他,度过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他在这天,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病榻上侧卧着吃了几口他历来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饭后,我们把他搀扶下床,送到客厅。他坐下后头靠在沙发上休息,静静地坐在那里。
我就在琢磨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没有秦川,张克寒的案子,还有其他一些多年的积案能不能破?我觉得很难,如果能破的话,何必要找他呢?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积案,只有秦川能破,而别人破不了?秦川一个人能顶多少人?他的作用有多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
淮安,旧时又名淮安府或者山阴县,1914年改为怀安县。县城北面偏僻而嘈杂的巷子里,有一条名为驸马巷的小巷。小巷的中间部分,衔接出一条与他成“丁”字型的局巷。“丁字”的连接处,是一所由两个院落连成的三进宅院,宅院里面有18间大房子。
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对毛泽东与实事求是关系的重要论述,就应当对毛泽东早年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历程进行系统探讨。毛泽东早年对实事求是的认识,经历了从韶山到东山学校再到长沙求学和探索的全过程,期间既有“实事求是”对他的深刻影响,也有他自身对实事求是的
1940年初秋,毛泽东从杨家岭徒步前往位于延河对岸兰家坪的马列学院作报告。半路上,他碰到了前来迎接的邓力群等4人。“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毛泽东环顾了一下四周,很认真地说:“哦,四个人,轿子呢?你们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
毛泽东对胡适的评价是复杂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早期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对胡适颇为钦佩。他曾说“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当时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提倡白话文、文学改良等,毛泽东创办《湘江评
中国古代,有丰功伟绩的人不少,比如曹操,也算是能文能武,毛主席非常推崇曹操,还要为曹操“翻案”,他觉得京剧中说曹操是大白脸不好,曹操其实有大贡献。但在武功方面,曹操败仗不少,远不如毛主席。
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字润发,1913年出生在韶山冲滴水洞旁的东茅塘,距毛泽东的旧居上屋场不过1.5公里,少年毛泽东曾在东茅塘读过两年私塾。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与毛泽连的祖父毛恩农是同胞兄弟,毛泽连的父亲毛尉生与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嫡堂兄弟,毛泽连与毛泽东是未出“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悼念白求恩写的文章,最早在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发表,原题为《学习白求恩》,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改为《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献高度评价了白求恩身体力行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1927年,蒋介石发动蓄谋已久的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在国民党右派的大肆屠杀下,举国白色恐怖,人心惶惶。然而就是在这最为黑暗的时刻,共产党人没有丝毫畏惧,毅然决然地拿起了武器反抗。
1975年3月的台北士林官邸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病榻上的蒋介石反复审阅着香港《明报》刊载的陈立夫文章《假如我是毛泽东》。这位国民党元老用隐晦笔法呼吁"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被北京解读为两岸对话的试探信号。此时距离蒋介石去世仅剩28天,一场可能改写历史的会面
1935年1月的遵义老城柏公馆内,炭火盆噼啪作响,28岁的凯丰拍案而起:“你毛泽东懂什么马列主义?不过是看了《孙子兵法》打仗!”
2025年3月30日,是蔡和森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蔡和森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对党无限忠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艰辛探索,牺牲时年仅36岁。蔡和森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深刻践
1926年深冬的长沙城,一场震动三湘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亲笔写下的挽联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情谊。当“又弱一个”的悲叹穿越时空,今天让我们还原这位被毒杀的“革命先锋”罗宗翰的传奇人生。
“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以毛泽东的三部著作为例对其展开分析,有助于深化理解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所作的贡献。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地区实现会师后,张国焘仗着自己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人多势众,公然伸手要官要权,个人野心没有实现后公然拒绝执行北上方针,企图达到枪指挥党的目的。在与张国焘作斗争过程中,毛泽东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讲究斗争策略的灵活性,在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1948年的西柏坡,一份标有“绝密”的电报从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发出。粟裕以“斗胆直陈”的措辞,建议暂缓渡江、集中兵力在江北决战。
世人皆知毛泽东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却鲜有人知他年少求学路上,曾遇到一位让他终身难忘的老师。这位"激进派"老师不拘一格,为了帮助年少的毛泽东能够继续读书,想出了一个妙招。一场看似简单的"约法三章",不仅化解了父子矛盾,更为青年毛泽东打开了新的思想之窗。毛泽东
1927年秋收起义的枪声,标志着毛泽东从革命理论家向军事指挥者的转变。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他果断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起义部队转向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这一决策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更在实践中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