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人工智能使用“红线”,避免“代劳式”使用 两项中小学人工智能指南要解决什么问题?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通识指南》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该指南提出,小学阶段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通识指南》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该指南提出,小学阶段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此次发布的两项指南是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使用指南》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应用场景中,应以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为前提,通过规范化使用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能,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融入中小学教育,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实践,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教育品质的关键路径,是锻造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推动教育与科技融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使用指南》明确提出在中小学应用场景中,应以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为前提,通过规范化使用充分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潜能,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