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刷新能量纪录…这会如何搅动科学界?
上图所示为KM3NeT望远镜的光学模块。KM3NeT在地中海海底的黑暗深处捕获了迄今为止直接观测到的最高能量中微子。
上图所示为KM3NeT望远镜的光学模块。KM3NeT在地中海海底的黑暗深处捕获了迄今为止直接观测到的最高能量中微子。
付林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新当选的两位同志表示祝贺,并肯定了县社科联近年来的工作成效。付林要求,县社科联要聚焦聚力,努力在社科理论传播上实现新突破;要善作善成,努力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上展现新作为;要从严从实,努力在强化自身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
你是否曾想过,当一位世界级科学家打开手机,却发现网上流传着一份"自己的简历"——而这份简历上的内容有一半她自己都不认识?这种感觉大概就像你发现有人冒用你的名字在朋友圈装积德行善,却把你描述成了比尔·盖茨的表弟。
自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美国科学界遭遇的打击是一环接着一环的,每当大家稍拾信心时,总有更大的打击在后面,而接下来的打击,或许是“毁灭性”的。
在2025年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施一公突然对着台下的学生们发问:"知道为什么我的实验室总备着1000把冷冻电镜专用镊子吗?"不等回答,他抓起一把镊子在空中划出弧线:"因为我要求每个博士生每天必须掰断3把——这是训练手感的必修课!"这个"硬核导师"
“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先生的话放在今天,或许要改成:“城外的人懒得进,城里的人拼命逃”......
近期,已绝版多年的《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再度出版,这是一部由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 编纂的,收录近百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畅谈学术人生的文集,其中包括30位诺贝尔奖、6位菲尔兹奖以及23位沃尔夫奖得主(全部作者名录附于文后)。他们讲述了自己成长的经
科学界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海涅曼 迷途羔羊 富兰克林奖章 2025-04-27 09:21 5
近日,“科学突破奖”2025年度获奖名单在美国洛杉矶揭晓。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数十名科研人员在内的来自70多个国家的13508名研究人员共同荣获该项殊荣,以奖励获奖人员在过去10年通过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获得的多项物理学基础前沿
注意:报名后可在“我的消息”页面查看审核通过的消息,课程开始前一天还将通过微信发送提示信息。
这听起来很技术性,甚至可能可信,但完全是无稽之谈。然而,它却出现在科学论文、AI 回应甚至同行评审期刊中。 所以。。。 这个幽灵般的短语是如何成为我们集体知识的一部分的?
说到科学领域的大奖,我们首先会想到诺贝尔奖,它的单项奖金高达1100万瑞士克朗(2023年,98.6万美元)。但是,要是单论奖金多寡,科学界的“第一巨奖”却不是诺贝尔奖,而是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它的单项
近日,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基金会宣布了2025年度“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包括30名南京大学ATLAS团队成员在内的研究人员共同荣获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奖”的“科学突破奖”2025年度获奖名单4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揭晓,多位在基因编辑、人类疾病、宇宙基本粒子及基本数学原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学家受到表彰。
近日,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基金会宣布了2025年度“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包括30名南京大学ATLAS团队成员在内的研究人员共同荣获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被誉为“科学界奥斯卡奖”的“科学突破奖”2025年度获奖名单4月5日在美国洛杉矶揭晓,多位在基因编辑、人类疾病、宇宙基本粒子及基本数学原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学家受到表彰。
美国新一轮由川普政府推动的关税政策正对科研界造成显著冲击,该政策几乎是无差别征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因此对美国科学界来说,无论是从发达国家进口高端仪器的成本,还是进口一般实验耗材的成本都将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加实验室的运营成本。而在川普政府上任的前两
目前,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尤其是关于宇宙的边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宇宙边缘可能是一个复杂且神秘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宇宙边缘”可能指的是可观测宇宙的边缘,即我们目前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这个范围是有限的,因为光在宇宙中的传播
“就在我以为我可以抽身而退时,他们又把我拉了回去!”(Just when I thought I was out, they pull me back in!)保罗·金斯帕格(Paul Ginsparg)嘴角带笑地引用了《教父》中迈克尔·柯里昂(Michael
2025年3月30日,第十一届耶鲁中美峰会举行。本届峰会以“汇聚岸边:未来之桥”(Gathering on the Shore: The Bridge to the Future)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中美两国在学术、商界和科技领域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未来
这些天美国科学界的日子很不好过。科研经费冷冻、缩减或取消;学术会议延期或未期;研究生招生缩减、研究人员失业或外流等等。可以说负面报道不绝于耳,牵动了世界及美国本土科教圈的神经。此时此刻,人们聚光灯转向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领导层。我也如此,除了看《科学》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