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微类星体的隐藏力量:研究发现粒子加速的证据
我们的家园星球一直受到来自外太空粒子的轰击。虽然我们最熟悉的是来自太阳系内部的岩石陨石,它们在夜空中形成迷人的流星,但正是最小的粒子帮助科学家了解宇宙的本质。
我们的家园星球一直受到来自外太空粒子的轰击。虽然我们最熟悉的是来自太阳系内部的岩石陨石,它们在夜空中形成迷人的流星,但正是最小的粒子帮助科学家了解宇宙的本质。
宇宙的命运取决于物质和暗能量之间的平衡:暗能量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基本因素。暗能量光谱仪 (DESI) 合作的最新成果利用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 3D 地图来追踪过去 110 亿年中暗能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暗能量(被广泛认为是“宇宙常数”)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
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发现,一个由吸积物质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类星体,正在释放目前已知最早的“星系级”强风。这股强大的风以惊人的速度从其宿主星系中驱逐气体和尘埃,显著抑制了该星系内部的恒星形成活动。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消息,在本月(北京时间 3 月 20 日)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国家天文台深度参与的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合作组向全球发布了关于暗能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同步公开了该项目首年的光谱数据。
最近,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Berkeley Lab)主导的暗能量光谱仪(DESI)项目,发布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宇宙3D地图。
长期以来,物理学家一直认为暗能量强度恒定,但一项宇宙膨胀测绘项目的最新结果挑战了这一观点。该项目的数据进一步证实,暗能量促使星系彼此加速远离,但在过去45亿年间其强度已经减弱。
利用来自 1500 万个星系和类星体(极其遥远但明亮的物体,核心是黑洞)的数据,绘制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宇宙 3D 地图,对过去 110 亿年宇宙结构如何演变提供了最精确的测量数据。
有些超大质量黑洞被称为类星体,它们的质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可以将吸积盘内螺旋状旋转的物质加热到数十万度,此时它们会发出大量的电磁辐射。类星体巨大的磁场可以将这种能量塑造成双喷流,这些喷流垂直于吸积盘向外喷射,并延伸到宿主星系之外。
喷流至少有20万光年长,是银河系宽度的两倍。它形成的时候,宇宙的年龄还不到现在的10%,大约是137.7亿年。虽然这个喷流并不是宇宙已知历史上最大的,但它的大小和惊人的年龄引发了人们对这些喷流来源的疑问 —— 这些喷流是宇宙中最奇特的物体之一。该团队对喷流的研
牧夫座大环位于距地球92亿光年的遥远之处,它由无数的星系和星团组成,独特的环状形态使其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大环的规模极其宏大,直径达到了惊人的13亿光年。
哈勃太空望远镜在2020年突破性地发现几颗类星体中存在新生喷流的基础上,又发现其中一个类星体宿主星系具有意想不到的螺旋形状。 这一发现对长期以来认为类星体喷流是由星系合并引发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由于螺旋结构看起来完好无损,没有受到大合并的干扰,这就提出了新的问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奥秘,每一个发现都像是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类星体的传奇故事,它的出现,让天文学家们对宇宙的认知再次被刷新,也让我们这些对宇宙充满好奇的普通人,得以一窥那遥远而神秘的星际奇观。
每年,研究人员都会进行新的观察,重新审视旧数据,重新定义我们对地球、太阳系、星系乃至整个宇宙形成过程的认识。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最近记录了一场超大质量黑洞的"星系毁灭风暴"。风暴来自编号为J1007+2115的类星体,距地球约131亿光年。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宇宙大爆炸后仅7亿年时的景象。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窥见了宇宙早期的神秘面貌,也揭示了星系如何演化并最终走向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非凡能力,对类星体的中心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观察,类星体是一个由吞噬附近物质的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发光星系中心。这些新的哈勃观测结果揭示了类星体周围有趣而意想不到的特征。
类星体,全称类星体天体,是宇宙中最明亮且能量最高的实体之一,其光度可超过整个星系上千倍。此类非凡亮度主要源于远处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吞噬周边物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