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禄颖:“针功夫”绣出锦绣天地
贵州省施秉县的苗族绣娘龙禄颖,是非遗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早年外出打工,后来返乡创办苗绣企业舞水云台公司。经过10多年发展,舞水云台已成为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规上文化企业。龙禄颖把“传承民族文化,带动妇女就业”当做企业发展理念,免费给当地妇女开展刺绣技能培
贵州省施秉县的苗族绣娘龙禄颖,是非遗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早年外出打工,后来返乡创办苗绣企业舞水云台公司。经过10多年发展,舞水云台已成为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规上文化企业。龙禄颖把“传承民族文化,带动妇女就业”当做企业发展理念,免费给当地妇女开展刺绣技能培
2025年3月28日,由广东省服饰文化促进会与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时尚品牌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春茗活动暨理事会议在广州隆重召开,粤港澳三地政府官员、行业精英和企业领袖齐聚一堂,共同规划区域时尚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刺绣、蜡染和银饰是贵州
近日,北京751D·PARK大厅的镁光灯下,一场独特的时装秀点燃中国国际时装周:72岁苗族老人肩挑竹编背篓,身着苗绣盛装的5岁孙女端坐其中,马尾绣百褶裙摆随步伐翻涌,银饰撞击声与电子乐交织。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探访苗寨化屋村。他走进苗族村民赵玉学家,聊家常、话发展,祝福赵玉学一家日子越过越幸福甜美。在扶贫车间,他了解发展特色苗绣产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等情况,嘱托乡亲们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在村文
3月28日下午15:10,真维斯携手中国最佳男装设计师黄刚以《文脉承续·锦绣计划·苗绣蝴蝶妈妈》为主题,呈现了一场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男装发布会。秉承“文脉承续、科技赋能”的创作思路,设计师黄刚深入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从《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的传奇
“我手中的发饰采用的是叠布绣工艺,绣的是我们苗寨重重叠叠的大山;下面搭配的银饰是多子多福的小莲蓬,上面是一个中国结,寓意非常好,直播间的朋友喜欢可以直接下单了,数量不多哦。”在“帕贝工艺”的直播间里,小饰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苗绣非遗传承人龙利娥正在给网友热情
在皖南黟县的层层梯田上,75岁的许老汉手持遥控器,目送着六架植保无人机掠过油菜花海。这位与土地相伴半个世纪的老农,指尖残留着泥土的芬芳,眼角的皱纹里却映照着液晶屏的蓝光。“年轻时挑着粪桶爬坡,现在无人机撒肥,省下力气还能多看两遍孙子视频。”他笑着掏出手机,屏幕
3月24日,记者从2025年黔南州生态移民工作现场推进会暨移民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年来,三都紧紧围绕就业增收这一主题,充分发挥产业和项目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抓牢改革创新、招商稳商、项目保障、技能培训等关键环节,抓实政策支持、帮扶
“欢呼起来,再欢呼起来,又欢呼起来。”近年来,随着“村超”火爆全网,来自建行天柱支行的“85后”行长杨兵也以其接地气又幽默犀利的汉侗双语解说出圈,让更多网友见证并记住了“行长解说员”的跨界风采。
第三集《千年遗蕴》,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千年非遗遇上烟火中国,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本集中,摄制组与外籍探访者一起走访了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四处文化地标,感受千年遗产在中华大地上跳动的脉搏,展现出一幅非遗融入当代人生活的全新图景。
电费贵不贵?有了自来水,洗澡都有热水吧?”“居民们平时都反映哪些问题比较多?”习近平总书记脚步不停,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留下了无数温暖人心的瞬间。
3月9日,纪录片《中国绣娘》的最后一帧画面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的荧屏上缓缓定格。我和万千观众一样,沉浸在这场跨越经纬的非遗文化震撼之中,久久难以平静。
“最近正在忙着研发文创产品,把马尾绣和耳环吊坠、手镯、发簪等结合起来,这是今年的主打方向。”2月21日11时30分许,记者联系上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美贵州绣娘”、三都自治县马尾绣传承人杨妹时,她正在工作室里忙碌着。
从古至今,刺绣都是传递情感、寄托思念的重要文化符号。日前,主题为“十指春风·锦绣万里”的纪录片《中国绣娘》放映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盛大举行,众多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赏刺绣之美,共议非遗传承发展。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村,近年来依托苗绣非遗技艺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李平实地察看了所联系重点企业“十八洞苗绣”的产品展厅、苗绣工坊、研学基地,并与企业负责人陈国桃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产品设计、加工销售、带动就业情况及当前存在的困难等。
90后女孩李婉清是深圳一家企业的行政文员,天天加班,时常忙到深夜,可月薪才3000多元;每天重复着贴发票、整理表格的枯燥工作,非常苦恼。直到有一天,老家寄来的一件苗绣嫁衣,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湘西南云海深处的城步苗乡,青峰翠谷见证着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守望。78岁的杨光勋仰首搭建知识的云梯,用5万册书籍点亮山乡少年的星空;76岁的杨光清俯身拾起散落山野的文明碎片,将千年苗乡的魂魄凝成博物馆里的时光琥珀。这对血脉相连的兄弟,在传统与现代的峡谷间架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一种美,不被时光所侵蚀,反而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璀璨。这便是“清雅泽·古拙质造”——一个致力于追寻东方岁月之美的服饰品牌,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诠释着“新中式”的经典与韵味。
晨光初露,曲靖市师宗县五龙壮族乡的壮家木楼,织声“唧唧”,壮族织娘的手指翻飞,六色丝线交织成斑斓云霞;百里外的罗平县棠梨凹村,苗族绣娘的银针穿梭于绣布间,老虎脚印图腾悄然绽放;沾益区老街的蒸汽氤氲中,传承百年的手工米糕,裹挟着清甜的气息扑面而来……云南曲靖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