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文化主题调研“弘扬津派文化 传承城市之光”在南开区启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29 21:20 3

摘要:春风又绿海河岸,津派文化“南开行”。3月27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主办,津派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弘扬津派文化 传承城市之光”津派文化主题调研首站在南开区举行。

津云新闻讯:春风又绿海河岸,津派文化“南开行”。3月27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主办,津派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弘扬津派文化 传承城市之光”津派文化主题调研首站在南开区举行。

此次调研活动旨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四个以文”重要要求,摸清天津历史文化资源底数,挖掘津派文化潜能,打造津派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中,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玉胜,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总编辑刘庆,天津港集团党委副书记刘华勇,南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颉喜东参加调研。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双主持座谈交流。津派文化研究中心部分特聘专家受邀参与活动。

在实地调研环节,专家学者深入老城博物馆,沉浸式感受天津厚重的历史韵味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走进古文化街,近距离感受津派老字号传承发展的新活力,感悟津派文化的磅礴力量,思考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联,探讨文化资源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

座谈会上,徐中指出,市委宣传部非常重视津派文化研究工作,在天津社科院成立津派文化研究中心,探索建立“特聘专家+科研院所”的协同机制,以专家学者为中坚力量,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宣传传播上形成合力,让津派文化从“历史文化”升级为“城市名片”。他表示,新时代津派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既要“守得住经典”,更要“扎得下身段”,津派文化从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文化与生活的双向奔赴,只有扎得进泥土的文化,才长得出参天大树的风景。要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携手共绘津派文化的时代新卷,让天津故事传得更远、更响、更动人。

蔡玉胜表示,津派文化“南开行”是津派文化研究中心系列调研活动的首站,也是启动站,天津社科院将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融合,重点围绕津派文化的弘扬传承和重点形态,奔赴全市代表性区域,开展专题、细分的主题调研研讨活动,推动津派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刘庆表示,天津支部生活社将依托党刊理论宣传主阵地,精心打造“津派文化”理论栏目,持续刊发津派文化研究阐释文章,做好津派文化的理论阐释。同时,继续发挥党刊社全媒体矩阵平台优势,做好津派文化传承发展的典型案例、调研成果等的宣传报道,通过短视频、专题报道、调研报告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全景式展示津派文化的内在特质和时代魅力。

颉喜东表示,南开区作为天津城市的发祥地,最早的民俗、文化、商贸聚集地,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精神气韵。期待通过此次交流研讨,汇聚各方智慧,为南开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动能,让津派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敬和南开区鼓楼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克明分别介绍了南开区文旅发展、古文化街和鼓楼地区基本情况。

在专家研讨环节,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谭汝为教授、天津市档案馆二级巡视员于学蕴、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任云兰研究员、《天津日报》高级编辑罗文华、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莲霞教授分别围绕调研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谭汝为认为,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天津形成了一批富有历史传统且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典型凸显出城市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体现出多元并蓄、包容共生、开放创新的津派文化特征,并从不同的角度呈现津派文化卓荦不群的个性。

于学蕴认为,津派文化发轫于天津地区,在传统燕赵文化深厚积淀基础上,以天津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为时代背景,以河海交融的地理位置和背枕京畿的政治区位为空间背景,以流动性移民人口为实践主体,经过长时间嬗变、代谢、拓展和深化而成。

任云兰认为,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枕河濒海,自古就是水陆咽喉之地。这种河海交汇的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天津的城市发展历程、城市风貌和景观、民风民俗与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河海文化,这种河海文化既包含了内陆河流文化的特点,又融合了海洋文化的元素,是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融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罗文华解读了津派文化在天津城市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他认为,津派文化是经过数百年凝结成的一种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是天津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载体。津派文化具有明显的鲜活性和包容性、凝聚力和发散力,在连接历史与现代、整合多元文化资源、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促进多地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莲霞阐述了以“实业报国”精神基因激活天津工商文化的内生动力的观点,认为天津工商文化蕴含着“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创新求变、诚信兴业”的内生动力及“以救国为志业、以报国为担当、以强国为使命”的精神品格。对其传承密码与创新路径进行解构,既可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镜鉴,又可为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提供实践范式。

(津云新闻记者苑美丽)

来源:网信西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