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伟大的心灵在文明长河里回响,一代代教育家的精神之光点亮教育的天空。3月28日,“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主题研讨会在上海·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圆满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领衔多位教育名家、一线名师
本报讯(记者 宋鸽)伟大的心灵在文明长河里回响,一代代教育家的精神之光点亮教育的天空。3月28日,“弘扬‘教育家精神’——照亮教师生命自觉”主题研讨会在上海·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圆满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领衔多位教育名家、一线名师,共话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传承与实践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注入思想动力。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伊顿纪德·優教育等十余家单位联合主办,通过圆桌论坛、主题演讲、深度对谈等环节,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思想盛宴。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许晓芳,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科研指导部主任王丽琴,北京市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建芳,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副校长季璇,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副校长王伟,上海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范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庄晓明、伊顿纪德《優教育》执行主编单婷婷等来自教育界、出版界的多位嘉宾和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活动伊始,上海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范蔚文发表致辞。他指出,《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是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的全面系统部署,而《教育家精神: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的出版,正是上教社落实《意见》精神,践行教育出版人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行动见证。上教社始终秉承着“服务教育、启智育人”的宗旨,60多年来出版了大量卓有影响的教育类图书,让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和精神得以走出讲台,走向大众,体现了教育出版对教育价值的守护、传承与弘扬。
在圆桌论坛环节,成尚荣先生担任主持人,与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许晓芳,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育科研指导部主任王丽琴,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副校长王伟展开对话。在讨论中,成尚荣先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几位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各自在教育领域的经历和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他认为,教育家精神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扎根于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体现为对课堂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以及教育实践的创新。
常生龙院长提出,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要特别重视“扎根性”与“亲近性”。他结合陶行知、李希贵、李吉林等教育家的实践,指出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并通过阅读提升专业素养。他分享了自己20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撰写读后感的经历,认为持续学习是突破职业舒适区、迈向专业化的关键路径。许晓芳书记从哲学视角阐释教育家精神“崇高性”与“日常性”的辩证关系,教育家精神需通过“在地化转化”“专业性生活化表达”和“超越性常态化建构”融入教学实践。她强调,教育家精神对教师职业的影响在于,让教师从“技术型教书匠”转向“价值引领者”。王丽琴主任结合自身从中师生到博士后的成长经历,提出应关注教师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乡村教师。她倡导通过“共读会”等形式,发起教育理论的共读、领读、研读等各种形式,让教育家精神落实到普通老师身上。“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是王伟副校长的初中语文老师,在讨论中,王伟副校长回顾了于漪老师对其教育生涯的影响,介绍了于漪三次备课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指出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需不断研究学生、教材和教学情境。并分享于漪老师亲自撰写的校园展厅引言,表达教育家精神“应从微观着力”,体现在教育生活的一朵朵浪花中。
对话中,成尚荣先生还为大家介绍了同样热爱读书、用教育家精神提升自我的海安市教育体育局局长周树群。周树群局长结合自身经历,为大家分享了他的“三个二”习惯(一年读20本书、写20万字、跑2000公里),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指出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是一种人的精神,引发线上线下对教育家精神如何引领职业自觉的热烈探讨。教育家精神不仅限于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同样适用于广大教育管理者和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的普通人。
北京市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以“让生命在场——践行教育家精神——守护教师精神家园”为核心主线,从“归位”“唤醒”“创造”“成就”四个维度诠释了他对教育家精神的思考,他表示,教育是一项永不停歇的事业,呼吁大家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实践,守护教师精神家园;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王建芳以“教研走向深处,促进教师成长自觉”为主题,分享了她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以及同济附小以教研实践体系唤醒教师成长自觉的鲜活经验,她认为:教育家精神不仅提供了一种教师成长的“理想模板与境界”,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种教师成长的职业信仰与发展导航;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副校长季璇深情追忆已故教育家仲广群,讲述他“心怀大我、甘为人梯”的师者故事与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仲广群校长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奉献精神令全场动容。
压轴环节,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政涛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成尚荣展开深度对谈,两位学者的思想交锋将活动推向高潮,引发阵阵掌声。成尚荣先生接续季璇副校长的演讲回忆了仲广群先生的临终岁月,他动情地说:“这样的教师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我深深地怀念他。”
面对“文科衰落”的热议,李政涛坚信人文学科的价值:“文科重传承,精神的传承,价值的传承,而不只是迭代技术。”他提出“双向式思维”,即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教育为技术赋魂。魂是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也正是今天讨论的教育家精神,守住魂魄是当下这个数字时代的教育最关键的一点。他特别提出,对于教育与技术的关系,要改变以往惯性的被动式应答,让教育引领技术的变化。
接着,成尚荣先生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如果陶行知先生在今天遇到DeepSeek,他们之间会互相问什么问题?”李政涛先生以成尚荣先生《教育家精神》书中提及的“解放儿童”概念为例,设想陶行知若对话人工智能平台DeepSeek,会追问“这个时代我们该怎样解放儿童?怎么以数字化的方式来解放儿童?DeepSeek要为解放儿童承担什么责任?”他还想象了DeepSeek的回应,它会收集资料、把观点结构化,“但是我们人脑不仅收集观点,还能创造观点。”成尚荣先生表示,陶先生遇到DeepSeek,不会丧失信心,因为他的教育思想永不过时。
对于人与人工智能的共生问题,成尚荣先生认为,我们不是去战胜技术,而是要在技术狂飙中守护好人性光辉,建构一种互相信任的新型人际关系。李政涛表示认同,并进一步补充:“就像驾驶汽车,人永远是主驾驶,信息技术是副驾驶,它们可以提供很多信息,但最终的选择权、决定权、主导权是作为主驾驶的人类。”他以无人驾驶汽车的伦理困境为例,强调人类价值观的不可替代性,爱、奉献、伦理抉择是人之为人的尊严高地,永远无法被技术超越。
最后,成尚荣先生总结:“我们无法抵制人工智能,只能拥抱它,重构良好的关系,共同构造新的教育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家精神是永恒的、不朽的。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我们要做立德者、立功者、立言者,坚持不懈,这正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家精神最伟大的地方。”两位学者以“带着爱同行”作结,为研讨会画下充满哲思的句点。
活动尾声,《教育家精神: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新书签赠仪式引发热烈反响。本书为成尚荣先生潜心研究、缜密思考基础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阐释、弘扬、传承、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心血之作。全书回应“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一中国之问和时代之责,通过教育家精神时代意义和价值意蕴阐释,教育家成长故事讲述,教育家风骨风度、精神风格及与知识分子、教师、儿童关系的多重解析,指明新时代教师传承、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积极开展行动与实践的策略方法及路径。书中深情讲述了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斯霞、李吉林、陶西平、朱小蔓、顾明远、于漪、朱永新、叶澜、李庾南这些现当代教育群星闪耀时的教育家故事,以教育家精神之光,树立新时代教师的精神标杆,唱响立德树人的教师之歌,照亮新时代教师前行的道路。
与会教师们纷纷表示,将带着书中前辈的信念重返课堂,让教育家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生根发芽。这场春日的思想盛会,正悄然播下万千粒教育的火种。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