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背面的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9 22:11 3

摘要:譬如鸦片战争,教科书上的定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这个定义自然是准确的,但其中发生的一些细节,并非如定义的那样简单,而包含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鸦片战争背面的故事

© 徐敏|文

我们看到的历史,充满了太多复杂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细节,在教科书上看到的是一个方面,年长后看了更多的资料,才明白还有另外一面。

譬如鸦片战争,教科书上的定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这个定义自然是准确的,但其中发生的一些细节,并非如定义的那样简单,而包含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复仇女神号在石浦附近寻找避风港时,抓了一个当地渔民给他们带路。在这个渔民战战兢兢地把英舰引到安全地方后,英国人给了他10块银元作为报酬,让他回家。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不可思议?然而这却是鸦片战争真实的一幕,渔民给英国人带路,不但自己没事,还拿到了十个银元。

同样也是在复仇女神号上,有八位在南方雇佣的中国司炉,他们每个月可以挣到12个银元,船长霍尔记载道:“这些人很愿意为他做雇佣兵,当北方遭到英军袭击时,他们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怜悯。”

老百姓发现,英军是在和朝廷作战,对他们并不构成伤害,反倒是帝国的军队,让人感到恐惧。

浙东战役,满清军队出发时没有携带任何补给,统兵官们认为所过之处“村井繁荣”,粮草供应不是问题。哪想到“乡民闻官兵过境,迁避一空,我兵绝粮,屡欲溃散”。

浙江民众不但不怕英军,还纷纷跑来围观两军交战。

在英军以一人死亡的代价击溃浙东清军后,开始反攻慈禧的旗军大营。此时之前逃散的乡民都聚集在了周围的山头上,兴致勃勃的观看战斗,毫无害怕之意。

非但如此,上海人还自发地主动帮助英军搬运大炮。

英军进攻上海时,一队士兵在黄埔江左岸登陆,他们携带的火炮被陷进了泥坑,这时“当地居民自发地帮助他们移开被卡住的火炮,搬运云梯”。

为了防止清军屠城,当地人还组织了自救行动。

当时,上海乡绅曹晟组织了一支自卫队,他在《夷患备尝记》里写道:当时人心惶惶,但并非担心洋人,而是担心旗军屠城。

在镇江战役时,就发生了旗军屠杀汉人的事件。

担任镇江清军副都统的海龄,怀疑汉人会勾结英军,因此以“锄奸”为名,下令对形迹可疑的汉人进行抓捕屠杀。这一行动导致大量无辜汉人被杀,据粗略统计,当时被海龄屠杀的镇江市民大概在万人左右。

滥杀无辜使清军失去民心,战斗力大为削弱,经过一天的激战,数千守军阵亡,镇江沦陷。

在经历了海龄屠城后,浙江人对英军反倒产生了好感。

英国人惊讶地发现,普通中国人对他们态度殷勤,随军医生克里走在一片废墟的镇江城里,不时有人向他兜售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尉福布斯则走街串巷收集中国钱币,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群友好、善良、好客的人中”。

当时的清王朝对汉人总是怀有戒心,甚至发展到连翻译也不敢相信,结果反被挖了一坑。

林则徐与琦善去职后,继任的满族官员认为之前的汉人翻译均为“汉奸”,将他们全部遣散,然后让当时英国的中文秘书、传教士马儒翰替他们居中翻译……在之后签署南京条约的谈判中,满清方面没有一个人懂英语,翻译完全依靠英方的罗伯聃、郭士立、马儒翰几人,结果他们就在条约第二款中给满清挖了个大坑,其内容是英国民人及其家眷,都可享受与英国官员一样的待遇,进入“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or Towns”(上述每个城市或城镇)。但在交给满清官员看的中文里则为:“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

这里英方翻译故意混淆了港口与城市的区别,使得普通英国人获得了与英方官员一样进入城市的权力,后来英方正是依据英文本的这一表述。声称清政府早已承认英国人进城寄居的权利、并由此引发了之后接连不断的“反入城”纠纷。

战争期间,因为治病的需要,英军在舟山设立了医院,当地人由此也第一次享受到了西方先进的医疗服务。

英军在舟山驻扎期间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疟疾感染,因此邀请了以雒魏林为代表的英国传教士来舟山设立医院。这些传教士带来了用于治疗疟疾的奎宁,不仅英军,就连舟山当地居民也在医院里得到了治疗。

比起朝廷的军队来,英军在中国作战,还是讲究一点形象的。有一次他们抢了当地人的牛,被牛主人找上门来理论,结果还赔了钱。

“1840年的8月,几艘英舰被派往大连收集淡水与新鲜肉食,由于当地官府严禁百姓与英人做交易,因此他们什么都没有买到。到23日时,鲍彻(Bourchier)船长决定下手试试运气,在凌晨两点英国人上岸抢到了3头大牛和两只小牛。英国人带着牛上船后,牛群的主人斗胆来到了布隆德号上。在一番交涉后英国人给每头牛付了10块西班牙本洋,牛主人皆大欢喜,还用中文立下了字据,大意是公平交易,下不为例。

从这些细节看,英军还是有军纪的。但朝廷的军队在这方面不但做得不够,还和地方武装搞不好团结。在广州,清军不抵抗英军,反而跟当地的团练打起来了。

奕山被派往广州督战时,宣称:“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有这样的上司自然上行下效,最后导致义勇与官兵先在广州城里发生了火并。

时人记下了奕山的所作所为:

“往往兵勇互斗,放手杀人,教场中死尸不知凡几,城中逃难之人,兵勇或指为汉奸,或夺其财物。”

“官兵杀人食人肉,……贼未及讨民被屠。”“徒有剿夷之名,反有害民之实,动辄欺良,滥冒邀功,种种罪恶,发数难堪。”

从根源上讲,清王朝是异族统治,防汉不防满。相比对“汉奸”问题的严防死守,满清朝廷对满人则是另一套标准。

英军撤出定海后在传教士郭士立住所查获了一批满文书籍,裕谦大惊之下上奏道,“清字清文,非旗人不能谙习,该逆何竟有之,实堪骇异……抑或广东驻防中,竞有习教通夷之人,均未可定”,求查究“满奸”一事。道光对此宽解道:“过虑必无之事,朕断不之信……所见固是,然二百余年以来,内地汉人能习清文者,自必有之……决非我八旗之所为”。亦即根本不相信“满奸”的存在。在统治者心中,无论何时,都是内外有别的。

其实,下面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他们看出了两支军队的差异,文明与野蛮的很大不同,只是没想到会是英军更文明。

清军抢劫,英军给干活的人发钱,这样的事情一传开,无论怎样的蛊惑也不攻自破。民心向背还用说吗?

来源:阿亮历史OPT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