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 2025丨江建宁教授团队11项肝病研究成果被收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00:15 3

摘要:在APASL 2025大会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建宁教授团队展示了其在非病毒性肝病、HBV相关肝细胞癌(HCC)、HBV母婴阻断等领域的11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涵盖了慢性肝损伤的病因分析与诊断路径探索,还深入探讨了ESPL1基因与TP53基因在HC

在APASL 2025大会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建宁教授团队展示了其在非病毒性肝病、HBV相关肝细胞癌(HCC)、HBV母婴阻断等领域的11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不仅涵盖了慢性肝损伤的病因分析与诊断路径探索,还深入探讨了ESPL1基因与TP53基因在HCC中的作用机制,以及HB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婴幼儿在宫内宫外TFV暴露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不仅为临床提供了实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案,也为进一步理解肝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本刊现将研究概要整理如下,供广大读者交流参考。

研究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的病因,并探索有效的临床诊断路径。通过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56例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肝病(ALD)是主要原因(表1)。研究结合疾病常见类型与临床检查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包括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在内的多线筛查诊断路径(图1)。该路径简便易行,为临床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的诊断提供了有效指导。

表1. 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常见病因

(源自APASL 2025会议)

图1. 非病毒性慢性肝损伤诊断路径图

作者:冯彦菲,周珲堃,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ESPL1基因与TP53基因在HBV相关HCC中的作用,并评估血清ESPL1标志物和p53抗体作为HBV相关HCC诊断指标的潜力。研究纳入不同肝病阶段的患者,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ESPL1和p53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随着疾病进展,血清ESPL1水平逐渐升高,且在HCC组中显著高于其他组(图2)。血清ESPL1与p53抗体在HCC组中呈正相关,且ESPL1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p53抗体和AFP(图3),表现出更高的诊断效能。研究提示,ESPL1基因可能在TP53致癌通路中发挥上游作用,而血清ESPL1标志物有望成为HCC早期诊断的新指标。

图2. HBV相关HCC组、LC组、CHB各组的血清ESPL1标志物水平

图3. 血清ESPL1、p53抗体和AFP的曲线下面积(AUC)

作者:胡伯斌,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ESPL1基因在HBV相关HCC中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生物学影响。通过对HBV-HC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样本的分析,发现ESPL1基因启动子区在癌组织中呈现低甲基化状态,显著促进了ESPL1的转录活性。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的ESPL1敲除模型显示,虽然ESPL1杂合子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未受显著影响,但纯合子敲除可导致细胞死亡,表明ESPL1在细胞增殖中的重要性。研究揭示了ESPL1在HBV相关HC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其作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王航,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了FCGBP基因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FCGB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且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关联更为紧密。FCGBP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级、血管侵犯及预后结局显著相关,高表达预示较差的预后。此外,FCGBP在HCC患者中的突变率较低,但突变者预后同样较差。富集分析显示FCGBP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分裂等生物学功能。本研究提示,FCGBP可作为HCC患者不良预后的潜在标志物,为HCC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作者:梁焕,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评估了HBV感染孕产妇在TDF阻断母婴传播过程中,新生儿及婴幼儿在宫内和宫外TFV暴露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样本中的TFV浓度,并随访观察了不同TFV暴露程度下新生儿及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指标。结果显示,TFV宫内暴露对新生儿宫内发育影响不显著(表2),而TDF宫外暴露对婴幼儿1-3岁的生长水平也无明显影响。研究认为,HBV感染孕妇妊娠期使用TDF进行母婴阻断以及产后不停药母乳喂养是安全的,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表2. TFV宫内暴露不同孕周对新生儿宫内生长发育及出生Apgar评分的影响

作者:冯陆怀,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一个基于ESPL1血清标记物的HBV相关HCC风险预测模型。通过纳入621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采用Lasso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年龄、ESPL1及对数转化的甲胎蛋白为独立预测因子。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具有较高的C指数和校准度。研究还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计算器,便于临床医师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图4)。该模型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HCC早期筛查提供了精准且便捷的工具。

图4. AEA 评分用于预测 HBV 相关HCC风险,该评分基于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该图示例演示了计算患者 HBV 相关 HCC 风险概率的方法。图中每个变量对应的不规则曲线表示建模组中该变量值的分布。根据相应变量的取值,可获得对应评分,并将各变量评分相加得到总评分。最终,通过总评分可计算相应的 HCC 风险概率。在本示例中,AFP、ESPL1 及年龄变量分别由红色点标示,其具体数值分别为 AFP 518.24 ng/mL、ESPL1 548.39 ng/L 和年龄 37 岁。计算所得总评分为 60 + 37 + 17 = 114,对应的 HCC 风险概率为 94.9%。

作者:黄龙,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血清ESPL1检测在HBV相关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临床诊断价值。通过纳入228例HBV感染患者,根据肝脏硬度值(LSM)分组,检测血清ESPL1水平并分析其与LSM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肝硬化组血清ESPL1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且与LSM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ESPL1在预测肝硬化和晚期肝纤维化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研究提示,血清ESPL1有望成为辅助诊断肝硬化的血清标志物,并可用于动态监测HBV感染患者的肝纤维化进展。

研究八 血清起始识别复合物蛋白1对HBV相关肝纤维化进程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梁红倩,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起始识别复合物蛋白1(ORC1)对HBV相关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通过纳入269例HBV患者,根据LSM值分组,检测血清ORC1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显示,进展期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血清ORC1水平显著高于无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高于轻度肝纤维化组,且与LSM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ORC1水平升高均为肝纤维化进展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ORC1在诊断肝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研究提示,血清ORC1有望成为动态监测和辅助诊断HBV相关肝纤维化进展及肝硬化的潜在血清学标志物。

作者:殷倩冰,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从组织学水平探讨了ESPL1基因在HBV相关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纳入163例肝穿或手术切除的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ESPL1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HBV感染组肝组织中ESPL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HBV感染组,且随着疾病进展逐渐升高。ESPL1蛋白水平与肿瘤直径和Edmondson分级呈正相关,与血清ESPL1蛋白水平呈中度正相关。研究提示,HBV感染促进肝组织ESPL1基因的表达,且ESPL1基因高表达参与HCC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HBV相关HCC早期预警、诊断及评估恶性程度的新型血清标志物。

作者:黎清梅,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ORC1基因在HBV相关肝细胞癌组织学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纳入不同肝病阶段的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中ORC1蛋白水平。结果显示,HBV感染组肝组织ORC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HBV感染组,且从慢性乙型肝炎(CHB)组、HBV相关肝硬化(LC)组到HBV相关HCC组依次升高。HBV相关HCC组癌组织ORC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与外周血清ORC1蛋白水平呈中度正相关。研究提示,HBV促进肝组织ORC1基因的表达,且ORC1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与HBV相关HCC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血清ORC1蛋白水平可能是HBV相关HCC的潜在血清标记物。

作者:苏土梅,江建宁等

研究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ORC1蛋白作为HBV相关肝癌血清标记物的可行性。通过纳入552例患者,分为不同肝病阶段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中的ORC1、ESPL1和AFP水平。结果显示,HBV感染相关组的血清ORC1水平显著高于非HBV感染对照组,且随着肝病进展逐渐升高。血清ORC1与ESPL1的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性,但在诊断效能上尚不具备优势。研究提示,尽管血清ORC1蛋白水平与HBV相关肝癌密切相关,但作为单一诊断标记物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江建宁教授团队在APASL 2025大会上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其在肝病多个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创新能力,通过深入分析病因、探索诊断路径、评估生物标志物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了实用且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学功能影响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也为肝病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来源:话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