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近30摄氏度的南沙岛礁,来到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之地,让我深切体会到:不同的地域,相同的使命。无论是在南海岛礁,还是在北国边陲,作为边海防军人,面对恶劣环境,都需要日复一日地坚持,把祖国的每寸领土和领海守护好。
姚文武
今年1月,我与4名战友前往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北极哨所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南北哨兵一起训练,一同踏雪巡逻,分享戍边执勤经验。
从近30摄氏度的南沙岛礁,来到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之地,让我深切体会到:不同的地域,相同的使命。无论是在南海岛礁,还是在北国边陲,作为边海防军人,面对恶劣环境,都需要日复一日地坚持,把祖国的每寸领土和领海守护好。
华阳礁是祖国驻守的最南端的南沙岛礁,是我坚守了20年的地方。2005年,新兵训练结束,我主动申请到南沙岛礁工作。跟随补给船,在大海上颠簸了7天后,看到礁堡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一瞬间,泪水湿润了眼眶。
那时,每天按杯定量分配用水,洗澡基本靠天,许多人得了皮肤病。没有娱乐设施,没有广播电视。尽管难熬,我们守礁的11个人挺直了脖子高唱“吃遍南沙千般苦,人民幸福我荣光……”歌声从礁盘传得很远很远。
班长对我说,来南沙要有真功夫。我所学专业是柴油机发电,涉及12门学科,操作仪器技术含量高。为了驾驭它,我查图纸、翻资料,有时候对着半页纸都要琢磨一整天。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细节一个细节掌握,在本子上详细记录着各种专业知识和故障处置流程。如今,这样的笔记,已经记了20本。
发电机房不是战位胜似战位。我和战友们通过科学测算、精细配电,最大限度强化了每个作战单元的供电效益。巡检线路,我俯身在机器上,侧耳感受嘈杂声中起伏的节拍,以便更准确识别机器的运行状态,渐渐练就“听音辨故”的本领。为尽快熟练掌握新装备,有段时间,我索性到舱室打地铺,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一次,海水冷却循环池液位突然下降,如果不及时恢复设备运行,将导致全礁断电。我凭着对装备的了解,快速分析原因并修复故障。
回望来时的路,“南沙精神”滋养着我,“南沙卫士”的称呼鼓舞着我。“在辽阔南海的高脚屋上,有一群好男儿手握钢枪……”霞光漫天,从礁石路上迎面走来巡逻战士的身影,耳畔又响起了嘹亮的《南沙卫士之歌》。
(作者为南沙某守备部队二级军士长,金正波、余东林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30日 06 版)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