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寸棚”到“富民产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06:05 3

摘要:三月的吉林大地,尚未完全褪去寒意,舒兰市朝阳镇新旭村的蔬菜大棚内却已是一片盎然春意。杨占林穿梭在16栋大棚之间,仔细检查黄瓜幼苗的长势,手中的温度计显示棚内温度22℃、湿度65%。“这个时节要特别注意通风和光照,苗壮实,收成才有保障。”这名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

三月的吉林大地,尚未完全褪去寒意,舒兰市朝阳镇新旭村的蔬菜大棚内却已是一片盎然春意。杨占林穿梭在16栋大棚之间,仔细检查黄瓜幼苗的长势,手中的温度计显示棚内温度22℃、湿度65%。“这个时节要特别注意通风和光照,苗壮实,收成才有保障。”这名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棚膜能手”,正用精细化管理诠释着现代农业的致富密码。

杨占林的大棚里,黄瓜、西红柿、角瓜等应季蔬菜分门别类,采用滴灌技术和有机肥培育。不同于追求“早上市”的农户,他坚持“慢生长”原则:“晚一周上市,换来的是口感和营养的双重提升。”这种理念让他的蔬菜直供舒兰各大超市,还吸引周边游客采摘,每年创收20余万元。如今,他的大棚不仅是“菜园子”,更是村民的“学习园”。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带动新旭村93户农户投身棚膜经济。

新旭村的棚膜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155栋日光温室、324栋大棚鳞次栉比,年产蔬菜超千万斤,“追月鲜师”品牌叫响吉林市周边市场。村党支部书记王树文介绍:“我们聘请20多名农技师,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通过‘农超对接+采摘体验’模式,让每斤蔬菜溢价20%以上。”数据显示,全村棚膜经济年收入1500万元,人均增收两万元,曾经的传统粮田变身“黄金产业带”。

蔬菜卖得好,政策支持少不了。近年来,朝阳镇整合资金推进老旧棚室改造,推广“棚中棚”保温技术,实现全年三茬叶菜、两茬果菜的高效种植。杨占林的大棚去年完成升级,新增的拱膜让冬季育苗成活率提升30%。“政府补贴加上技术指导,一栋棚的年收益增3万元。”他算起增收账:16栋大棚年产蔬菜超20万斤,通过错峰上市和品种优化,利润比传统种植翻了两番。

产业升级的脚步不止于此。新旭村正探索“棚膜+庭院”融合模式,引导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食用菌。村民胡跃海的4栋花卉大棚年收入7万元,成为“庭院经济+N”的典型。镇政府同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电商服务站,让西红柿、草莓柿子等特色农产品搭上“云端快车”。“下一步计划引进秋葵、贝贝南瓜等高端品种,延伸深加工产业链。”村党支部书记王树文描绘着蓝图,“要让棚膜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

站在新旭村的田埂上,杨占林指着远处的大棚群:“十年前,这里都是旱田,如今成了‘聚宝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露天种植”到“智慧农业”,新旭村的棚膜经济印证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朝阳镇棚膜经济带动就业超500人,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昔日的传统农业镇蝶变为“棚膜经济示范镇”。

如今的新旭村,大棚里的传感器连接着智慧农业平台,田埂上的二维码追溯着农产品“身世”,直播间里的主播推介着新鲜果蔬。杨占林的手机里存着最新的市场行情,他正计划扩大育苗规模,“今年要带动10户村民建标准化大棚,让更多人尝到‘科技种菜’的甜头。”在这片曾经寂静的土地上,棚膜经济正编织着现代农业的新图景——它不仅是阳光下的“银色海洋”,更是农民手中的“金色希望”,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长出无限可能。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于婷 梁鑫 张志强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文君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韩玉红

来源:吉报调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