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聊聊一个古老的问题:应试教育是否真的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如今的经济规模和科研创新能力,似乎已经完全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盖棺定论了。
今天我们聊聊一个古老的问题:应试教育是否真的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如今的经济规模和科研创新能力,似乎已经完全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盖棺定论了。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网上看到关于应试教育扼杀创造力,把学生变成死记硬背却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机器人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所以我们对该言论进行了溯源检索,发现真正让这个说法流行起来的可能是 2005 年,《重庆与世界》、《中国高等教育》、《北京科技报》发表的介绍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的文章:《四大因素扼杀了国人的创造力》。
《重庆与世界》2005年刊载
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例如,中国人讲辛亥革命,必然是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到头来要求学生像流水账一样记下这一切;而美国人讲独立战争,就会要求学生做小组研究,探讨其发生或不发生的原因,到头来连独立战争是否会发生都是一个问题。
在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这四大因素,分别是:思维标准化、知识无活力化、发散思维发展受阻、创造力认知非凡化。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基础学习,学过的知识现在用不上,将来会用上,所以不必强调学用结合,这其实是知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因为如果知识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排上用场,那么那一天算是某一天呢?! 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某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某在2010 年代的文章中写道:“应试教育让学生习惯于标准答案,创新能力被系统性压制。”
2012 年,知名大学中文系教授钱某在多篇文章和演讲中批评中国教育“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认为高考导向的教育体系让学生专注于分数而非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他在 2012 年接受采访时提到:“我们的教育把人训练成工具,缺乏人文精神和创造性。”
2013 年,知名大学的郑某以“中国教育病理”为题,指出当前中小学教育模式难以为孩子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宣称说:“只要在中国大陆受了十二年中小学教育的人,日后不管你在哪里读大学,是在哈佛、在耶鲁,还是在牛津剑桥,你不可能得诺贝尔奖。”
知名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某在她的专栏文章和微博中多次反思中国教育,指出高考制度让学生“为了分数牺牲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持有这些想法的学者、博士多如牛毛,似乎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具体内容在此不一一赘述了,接下来我们不妨看看一些采用西方教育方案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
首先是南非,南非在 1994 年后种族隔离结束时,教育改革受到西方国家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基于结果的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 OBE)借鉴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课程设计,强调学生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积累,试图模仿西方的灵活教学模式。
从结果来看似乎很不错的样子,毕竟“钢铁侠”马斯克就是在南非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如今已经是全球知名人物,但可惜的是好像对于南非来说并没多大意义。南非的开普敦大学国际排名很靠前,但南非的失业率仍是世界最高的几个国家之一,2024 年失业率达到 30%,人均 GDP 为 6253 美元,差不多是中国 2006 年的水平,要知道 1949 年的时候,南非人均 GDP 是中国的 15 到 20 倍。
然后是巴西,巴西的部分中小学教育受到美国进步教育的影响,尤其是私立学校和实验学校尝试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constructivism),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精英私立学校更是直接模仿美国或欧洲的课程设计(如蒙特梭利或华德福教育)。但巴西至今仍是以农业、矿产和能源出口为主要产业,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糖、橙子和大豆出口国,同样有着享誉世界的圣保罗大学,但貌似对巴西的经济帮助并不大。
巴西中部地区科学教育中心
再来看看其他一些国家:
印度在 1990 年代开始通过非政府组织和私立学校试点能力导向的教育,让贫民窟儿童通过自主使用电脑学习,强调探索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而非传统课堂知识传授。泰国在 1990 年代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试点“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借鉴了西方的进步教育,强调通过活动、游戏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而非仅靠教科书学习。墨西哥,20 世纪末期墨西哥便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启动了“教育现代化计划”,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菲律宾,菲律宾的中小学教育深受美国殖民影响,采用类似美国的 K-12 体系(2013 年正式实施),包括幼儿园到 12 年级的结构。课程设计借鉴美国模式,增加了艺术、体育和技术教育,试图平衡学术与创造力发展,私立学校则更是直接使用英语教学并参考美国教材。然而从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结果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家基本都无法拿来和中国相提并论。
然后我们再看看许多教授学者吐槽的大学排名问题,2004 年的 THE-QS 世界大学排名里,北大排名第 17 位、清华排名 62 位、中国科技大排名第 154 位、南大排名第 192 位、复旦排名第 196 位。
而 2024 年的 QS 世界大学排名里,北大 14 位、清华 20 位、复旦 39 位、上海交大 45 位、浙大 47 位、中国科技大 133 位、南大 145 位、同济 192 位,而巴西圣保罗 489 位、南非的开普敦 171 位。
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截图
但在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北大排名第 13 位,清华排名第 12 位,复旦排名第 36 位,浙大排名第 47 位,上海交大排名第 52 位,中科大排名第 53 位,南大排名第 65 位,武汉大学排名第 134 位,北师大排名第 146 位,哈工大排名第 152 位,同济排名第 154 位,华中科技大排名第 166 位,南方科技大排名第 183 位、巴西的圣保罗排名第 199 位、南非的开普敦排名第 180 位。
2025 年,中国有 13 所大学进入全球前 200 名,而在 2012 年中国只有 3 所大学在前 200 名。
中国大学的排名一直都在上升,未来也只会越来越高,如果你有看过我此前的文章《 1.77万亿美元助学贷款“套牢”学生,美国科研“繁荣”真相曝光!》或许你就能知道,真正决定科研水平还得是经济实力。
我们再看 PCT 专利申请书,从 2019 年开始,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一直位列全球第一名,2023 年的申请数量是美国的 125%,日本的 142%,韩国的 312%、德国的 411%。
以近 20 年的 PCT 申请总数计算,美国是 105 万件、中国是 85 万件、日本是 83 万件、德国是 34 万件。
按目前中美的增长速度,预计 8 到 10 年之后,中国的 PCT 申请总数便可以完全超越美国。
2004 年中国的 PCT 申请总数仅有 1592 件,而 2023 年便达到了 69610 件。
我们假设,申请专利的人已经有 6~26 年的从业经验,那大致便是 17 年毕业,也就是 1994 年至 2013 年入学,中国累计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大致为 7881 万人,而美国同样时间内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为 3.43 亿,考虑到双学位和研究生,实际人数应当为 1 亿至 1.5 亿人,而对应毕业时间内的学位授予人数为 6330 万人。
再考虑到美国的高薪资吸引了全球高学历人才,以及其先发优势,这意味着美国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数量远超中国,而中国逐年攀升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又在不断抹平这其中的差距。
因此从实际人数和结果上来看,中美两国教育体制下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并无明显区别。
从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来说,2005 年,当中国教育扼杀创造力说法诞生之时,中国只有 1845 万左右的从业 6 年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而美国则有 1 亿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并且我们假设每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业 1 年的战斗力为 1,以 30 年为统计范畴,美国在 2005 年的科研战斗力为 13.6 亿,而中国是 2.3 亿。考虑到从业时间、信息基础、国家经济以及扣除政府行政管理及领域的人员需求,2005年时美国的实际科研战斗力应当是中国的 50~100 倍,这自然就导致了中国在科研创新领域的落后。
人数少、经验少、见识少、资金少、设备少,从而导致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如西方,这不是很正常的情况吗?
时至今日,美国的科研资金规模和人才基础仍是超越中国的,然而中国却爆发出了超越美国的创新能力,这难道还不能证明中国教育的成功吗?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中,科技领域和经济领域突破欧美封锁的国家主要就是中日韩三国,并且日韩在经济腾飞之前都是实行的应试教育,目前也唯有日本在 1998 年之后转为宽松教育,而此后日本的经济便陷入停滞,日本科研能力虽还有所保留,但已经完全或正在丢失诸如半导体、消费电子、新能源、互联网、AI 等创新领域的产业。抛开政治因素和日本特色的企业制度,不少在日打工的中国 IT 从业者都反映,日本创新能力正在逐年下降,日本新生代从业者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突出表现。
事实上很多抨击中国学生缺乏创造力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动手能力差,作为一个江苏学生,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未知来源的说法:说清北很多一线大学的理化学科教授都不怎么喜欢江苏学生,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太差,基础薄弱。
然而现实是江苏的支柱产业便是制造业,其中以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为主,而具体到化工产业,除了山东在规模上胜过江苏,江苏在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上,绝对处于国内的第一梯队。
因此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这些认为应试教育会扼杀创造力的教授和学者:
一方面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远低于欧美各国的,并且由于经济问题及发展时间短暂,导致中国在一群见识了西方先进技术能力的教授学者眼里是个非常落后的局面,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以及自身环境限制,又导致了他们无法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而应试教育便成为了解释中国技术落后的一个背锅侠。
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解源于自身与学生的接触,刚刚从高考环境下脱离的中国大学生们,要么还未从应试教育的逻辑下转换过来,要么忙于探索新鲜的真实世界。这让高校教授们觉得这些学生要么死板呆硬、要么无心学业,自然便会给应试教育扣上一个大锅。
从某种程度来说,所有人都低估了中国人的潜力,学生时期的安分守己和以后的成就之间从来都没有等号可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同样可以用来描述中国人。
在华强北搞技术的那帮人我猜应该不可能是什么有过留学海外经验的工程师、IT 男,90%以上都是国内大专和本科出来的。但我想哪怕是苹果公司的科研人员也不敢说华强北搞技术的人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数据来说,2050 年左右,中国才能彻底填平与西方的基础差距(详情可见这篇文章:《中国的发展正在走入一个单行道,即便什么都不做,增长也会产生》),不妨到时候再对比对比中国人与西方人是不是有什么教育上的差距。
可以说,在查询了大量信息和数据后,我越发认为中国应试教育的道路走的非常正确。
我虽然不做学术研究,但从不同教育对个人能力成长作用来说,素质教育在前期可能会在全面性上领先于应试教育,假设应试教育的学生能力为 1,那么素质教育的学生能力可能为 1.5,但这种差距会在应试教育学生进入社会后快速被填平。
为此我制作了如上的曲线图,在受教育的年岁区间里,素质教育的学生可能会在动手能力、发散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只能体现于学生时代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的表现,并不足以演化为绝对的职场和创造能力的差距。
同时,应试教育的成本远比素质教育要低,培养一位素质教育学生的成本可能足以支撑培养 5~10 位应试教育的学生,如果进行全面普及,以 2005 年的中国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需要增加 5 到 10 倍的资金。届时政府只能接受两种局面,要么财政崩溃,要么入学率暴跌。两种都不是中国希望看到的局面。
即便是应试教育,中国也还有很多家庭无力支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失学少年比比皆是,中国的希望工程帮助学生数量最多时期便是 1996 年至 2005 年,每年资助的学生数量达到百万规模,直到近几年,资助人数才降到十万级别,这还是因为各地政府专门进行拨款资助贫困学生。比如说 2024 年,安庆市便资助困难学生 27.45 万人次,发放资助金 2.09 亿元,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 1.67 万人,而这仅仅是一个 400 万人口的安徽小城。
这其实意味着,如果 2005 年中国在舆论导向的影响下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财政便会成为一个天大的窟窿,须知,中国的教育支出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15%左右。如果全面切换为素质教育,恐怕学生还没培养出来,财政就先崩溃了。
换而言之,素质教育对于中国来说,极有可能是一剂毒药,就约等于月薪 3500,贷款买路虎,路虎没到家,房产已抵押。
正所谓路要一步步走,饭得一口口吃,素质教育做的好,的确是个好东西,但夸赞好东西,不能把其他东西贬低的一文不值,动不动就上升到应试教育灭绝人性的地步。
此外,在我六年的大厂工作经验里,接触过的留学生同事或客户数量并不少,实话说,我也并未看出他们的工作能力有多突出,最大的区别也就是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有所不同而已。
来源:九楼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