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剖析200名脑梗案例,惊讶发现患脑梗的人,存在5大共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10:3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中国脑血管病学临床指南(2023版)》研究综述

在一项引人注目的大规模临床分析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对2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脑梗患者的五大共性特征,为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这项研究持续三年,涵盖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脑梗患者,通过全面分析,得出了令人深思的结论。

脑梗塞并非突如其来,在发病前,患者体内往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患者在发病前的生活习惯、身体指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共性,这些共性构成了脑梗发生的"预警信号"。

高血压是脑梗患者的第一大共性。在分析的200名患者中,高达78%的患者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且多数患者血压控制不佳。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高血压患者中,有超过半数人对自己的血压情况并不够重视,仅在感到不适时才会测量血压或服药。血压波动增加了血管壁的应力负荷,长期下去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最终形成斑块,阻塞血管。

血脂异常是第二大共性特征。研究团队发现,约65%的脑梗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代谢紊乱,尤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最为常见。

血脂异常不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很多患者在发病前几年就已经出现血脂异常的体检报告,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长期静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第三大共性。这200名脑梗患者中,超过70%的人日常活动量明显不足。大多数患者每天坐着的时间超过8小时,而运动时间不足30分钟。

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肥胖、血脂异常,还会降低血管内皮功能,减少侧支循环的形成能力。静坐时间过长会导致下肢血流缓慢,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这些血栓有可能脱落后经心脏进入脑部血管,引发栓塞性脑梗。

不规律饮食是这些患者的第四大共性。研究显示,将近60%的脑梗患者有不规律饮食习惯,包括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深夜进食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盐高脂饮食在这些患者中极为普遍。过量摄入盐分会直接影响血压,而高脂饮食则会加重血脂异常,两者共同作用,大大增加了脑梗风险。

心脏问题是第五大共性。约32%的患者存在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心房颤动、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房颤动患者的脑梗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这是因为心房颤动容易导致心腔内血栓形成,这些血栓可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引发栓塞。研究中还发现,很多患者虽然已经被诊断出心房颤动,但抗凝治疗依从性很差,这大大增加了脑梗风险。

除了这五大共性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比如,脑梗患者普遍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包括睡眠时间不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引起血压波动,同时也会影响血糖代谢,间接增加脑梗风险。

研究还注意到,在这些脑梗患者中,微循环障碍表现显著。许多患者在发病前就已经出现了头晕、耳鸣、手脚麻木等微循环障碍症状,但往往被忽视或误认为是"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这些症状实际上可能是小血管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是脑梗的前兆信号。

值得警惕的是,研究发现脑梗患者普遍存在慢性炎症状态。体内的慢性低度炎症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这种慢性炎症并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但可以通过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检测出来。

有趣的是,研究中发现年轻脑梗患者(55岁以下)与老年患者相比,危险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年轻患者更多与工作压力大、熬夜、吸烟、饮酒等现代生活方式有关,而老年患者则更多与慢性疾病管理不善有关。

针对这些发现,研究团队提出了具体预防措施:血压控制应做到"四固定",即固定时间、固定体位、固定设备、固定记录,确保测量数据准确可比。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应根据CHA₂DS₂-VASc评分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一般NOAC类抗凝药物比华法林更安全有效。

对于常见的降脂药物他汀类,研究发现遵循"起得早、剂量足、坚持用"的原则效果最佳。同时,建议每天进行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这比单纯追求运动时长更有效。

饮食方面应采用DASH膳食模式,即增加蔬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具体到盐分控制,推荐使用"三三制",即烹饪用盐控制在一天一小勺(约3克)内,酱油、酱类调味品控制在每天3次以内。

当出现手脚麻木、短暂性视力模糊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时,不应简单归因于"老了",而应及时就医排查脑血管问题。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

面对这些发现,我们该如何行动?如果你已经存在上述风险因素中的两项或以上,是否考虑过进行脑血管健康评估?忽视这些共性特征可能让你与脑梗擦肩而过,还是决定从今天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变?记住,脑梗并非不可避免,掌握这些共性特征,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来源:小磊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