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2024 年的影视舞台上,赵丽颖凭借《风吹半夏》斩获飞天奖、金鹰奖视后,又因《第二十条》捧得百花奖最佳女配角,且一年中有三部电影公映,近期其主演的《乔妍的心事》登上大银幕,还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般斐然成绩,让她成为影视界焦点人物,也使得《乔妍
在 2024 年的影视舞台上,赵丽颖凭借《风吹半夏》斩获飞天奖、金鹰奖视后,又因《第二十条》捧得百花奖最佳女配角,且一年中有三部电影公映,近期其主演的《乔妍的心事》登上大银幕,还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般斐然成绩,让她成为影视界焦点人物,也使得《乔妍的心事》备受瞩目。
01然而,这部电影虽开局亮眼,公映后的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之势。
影片存在诸多弊病,大量表意不明的镜头与散乱的剪辑,犹如重重迷雾,遮蔽了导演的创作意图,也彰显出导演能力的短板。悬疑色彩与喜剧成分等类型元素的生硬融入,致使影片整体失调割裂,观之如一盘散沙。
故事中的常识漏洞更是频出,逻辑难以自洽,使其充满悬浮之感。例如,没有身份证与护照的大乔竟能从缅甸一路抵达北京寻觅妹妹,这对于熟悉国情的中国观众而言,实在是天方夜谭。尽管导演赵德胤有缅甸成长经历,为影片提供了独特视角,却也难以弥补这些缺陷。
电影改编自张悦然的小说《大乔小乔》,但在文本层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
原著聚焦于反思计划生育以及刻画中国式家庭血缘关系,而此片将其重塑为一部展现女性困境的作品,虽契合当下社会氛围,可导演手法却过于抽象。其塑造的角色趋于符号化,缺乏具体事件与丰富细节的支撑,使得影片徒有概念的空壳,难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琴弦,这也难怪有观众诟病其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先看姐姐这一角色,她的行为举止令人费解。
挺着大肚子前来找身为当红明星的妹妹时,她全然没有久别重逢的温情,反而以妹妹的身份相要挟,恶语相向,开口便索要一千万,甚至跑到妹妹公司领导处曝光所谓的 “秘密”,这般行径被妹妹形容为 “蚂蟥” 也不为过。
从这些情节来看,仿佛姐妹之间毫无感情基础,似乎十七年的分离已将曾经的亲情消磨殆尽。
但影片随后又通过回忆片段试图展现姐妹曾经的情深意笃。
姐姐跨越国界,即便挺着大肚子也不忘带上妹妹爱吃的鸡枞、喜欢的缅服,与妹妹经纪人交谈时,还小心翼翼地从 “我妹妹” 改口为 “我表妹”,生怕给妹妹带来麻烦。
更令人诧异的是,之前还为救丈夫不惜威胁妹妹的姐姐,在看到丈夫偷拿妹妹财物时,竟能毅然与丈夫决裂,转而投向妹妹的怀抱。如此前后矛盾的行为逻辑,让观众难以捉摸姐姐内心真正的情感走向。辛芷蕾虽演技不俗,但面对这样矛盾重重的角色设定,也难以将其塑造得令人信服。
观众不禁要问,这个姐姐到底对妹妹怀着怎样复杂的情感?是爱多一些,还是怨恨与利用更多?
姐妹关系作为影片基石,本应撑起全片架构,然而十八年未见的她们宛如谜语人,互动对白交代不清,彼此不信任却又因亲缘而爱恨交织。
导演却将重要的人物关系塑造让渡给悬疑戏份,为保留互换身份的真相,姐妹间的对白仅为蜻蜓点水般的试探。大乔苍白地控诉,妹妹无力地反击,观众观之如坠云里雾里,两位女演员的精彩对手戏也因之大打折扣,徒留情绪宣泄,叙事脉络却模糊不清。
此外,乔妍身为当红女演员,与经纪人沈皓明、资方及导演之间纠葛复杂。导演不愿局限于简单的女性或亲缘关系,遂将姐妹间的试探台词及其他角色行为设为草蛇灰线,直至影片最后 30 分钟才揭开谜底。《乔妍的心事》之名,实则一语双关。
影片最后 30 分钟,时间线回溯至十八年前姐妹互换身份当日,真相大白。
小乔因意外出生,父亲欲得儿子而欲引产,小乔虽存活但母亲离世。父亲为避超生追责,将小乔寄养缅甸,致其缺乏身份认同,渴望家庭接纳。大乔目睹家庭悲剧,对家庭满怀憎恨,与初恋私奔缅甸并将身份留给小乔。此乃姐妹首次相互救赎。
乔妍兼具大乔小乔身份,影片刻画主体实为姐妹二人。
02因重男轻女的父亲与计划生育政策,姐妹前半生颠沛流离,皆在探寻身份认同。
乔妍如众多被父权社会压迫的女性,出生不受欢迎,成长伴随男权规训,自我不被认可。
赵德胤的背景为影片融入边境、偷渡客、黑户等元素,以新颖视角呈现女性自我失焦与生存空间缺失。小乔身为明星却无话语权,身边男性皆为剥削符号,经纪人榨取价值,资方垂涎肉体,导演妄图掌控。
大乔隐姓埋名亦难逃女性身份 “原罪”,丈夫欠债失踪,怀孕仍需独自求助妹妹。
姐妹同受父权社会剥削,本不应对立,却因各自 “心事” 相互试探,后又和解。但姐妹关系变化处理仓促,借助戏中戏设计推进角色变化,虽小乔在戏中戏堕胎场景中与母亲产生共情,可影片缺乏一场能让姐妹敞开心扉、理解彼此艰辛的关键戏份,和解过程潦草,缺乏与观众的有效沟通,此为影片及导演最大弊病。
从片头出现起,影片才渐入佳境,本应细腻刻画女性困境,从生育延伸至成长、职场与婚姻。
因女性身份,胚胎时期便可能被剥夺生存权,在职场即便成名亦无人权,被视作仅有 “性价值” 的工具,在家庭中被丈夫利用欺骗,大乔女儿甚至被丈夫随意售卖。
这些女性困境虽真实存在,却因影片呈现缺乏细节与深度,且最后 30 分钟才集中展现,未能解决前半部分留白、角色单薄及概念化问题。
男性角色塑造刻板,仅作为剥削主体以反派形象受惩,未深入探究背后复杂社会因素。这不禁让人质疑影片中的女性主义是否诚意满满,抑或只是为博眼球、拉好感。毕竟这些困境虽为老生常谈,但影片仅流于表面的刻画,难以令人满意。
在当下市场环境,讲好故事本就不易,创作者应先专注故事构建,再行价值观输出与自我表达。若无力深入探讨社会议题,不如遵循原著翻拍,一味迎合主流价值观却表述不清,只会适得其反,惹观众厌烦。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