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熟知,在民国时期涌现了很多大师,他们大多是在海外深造,并回到国内做出贡献的人物,那时大家都怀揣着想要报效祖国的愿望,并在各各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助推了我国的发展。
我们熟知,在民国时期涌现了很多大师,他们大多是在海外深造,并回到国内做出贡献的人物,那时大家都怀揣着想要报效祖国的愿望,并在各各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成就,助推了我国的发展。
不过,有的归国学者,却因为复杂的时代缘故,在备受打击之后,选择离开了我国,为他国效力,比如我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先生。在当时的环境下,李景均甚至连道别的话都没有,却匆匆携带妻女逃亡香港。
后来,李景均一直生活在美国,直到离世前也没有回过中国。那么,李景均生前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他又为何被迫远走异国他乡,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立志报国的青年
1912年10月,满清王朝已经覆灭,我国社会正面临着新旧交替,各种势力蠢蠢欲动,李景均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诞生在天津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家里的境况还比较殷实。
从小李景均就受到良好的家教,他的父母期望他长大能够有一番作为,也好继承家业,为家门争光。他过人不负众望,并且在读书上有着天赋,学习上一直拔尖,终于考上了南京金陵大学。
1936年,24岁的李景均大学毕业之后,为了继续深造,他又考上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并成功赴美攻读植物育种专业。踏上异国的土地,李景均首先感到不适应,不过他很快克服了语言和环境上的隔阂,努力完成学业。
在撰写博士论文时,他将群体遗传学作为研究的方向,从此也拉开了他的学术研究序幕,他也因此成为世界遗传学领域内的首屈一指的华人专家。在美国深造期间,他遇到了一位美籍华裔的女子,两人相互爱慕,并在不久之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美国期间,李景均一直没有忘记关注国内的情况,他从各个渠道了解到日本人一直侵略我国的领土,并且还在不少地方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屠戮事件,这让他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已经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作为一名中国人,岂能置身于世外?
他和妻子在美国不仅拥有不错的生存环境,也有着优渥的薪水福利。每当他听到中华大地遭受日寇蹂躏时,经常让他寝食难安。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和妻子商议之后,决定毅然回到国内,打算用他们的知识才学为民族的崛起贡献力量。
九死一生的归途
1941年,时年29岁的李景均和妻子坐上了归国的轮船,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且日寇到处制造屠戮惨案,整个中华大地危机四伏,有的人挖空心思,一直想逃离中国,以躲避战乱。
但怀揣报国之心的李景均却并没有退缩,在轮船上他眼神坚毅,看着东方他期盼着有朝一日民族能够崛起,而他已经做好了为国家献身的准备。
然而,归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李景均夫妇刚刚抵达香港的第二天,太平洋战争便爆发了,他原本打算前往上海,却打听到上海已经沦陷,被日寇侵占,这让他很是焦躁。
李景均夫妇正愁从哪里回到内陆时,香港突然被日军侵入,导致他们回到内地的计划被打乱。日本人对进出香港的民众实行了严苛的管理,李景均夫妇为此被困在九龙。
起初夫妇俩靠着盘缠还能过活,然而当身上的钱都快花完时,他们陷入了生存的危机中,干粮越来越不够,让夫妇俩差点饿死。此时,李景均不得不求助居住在香港的旧时好友。
好友很快接济了李景均夫妇俩,并给他们安排吃住,才让他们捡回一条命。在朋友的帮助下,一个地下组织答应送夫妇俩出香港。他们徒步绕开日军的封锁,冒着生命危险突破了关卡,进入了广东省境内。
进入广东省之后,李景均夫妇以徒步、乘船、坐车的方式辗转来到广西桂林,他们只得先在桂林的一个亲戚家暂住下来。为了养家糊口,李景均到广西大学去应聘,并成功成为农学院的教授,这让他和妻子的生活有了着落。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日本人四处烧杀抢掠,人民流离失所,再加上粮食有限,很多人死于病痛之中,李景均夫妇新生的孩子,也不幸患上了痢疾而夭折,这让夫妇俩非常痛心。
李景均非常自责,认为他没给孩子创造一个生长环境,然而放眼整个中国,有多少孩子能够过上温饱的生活?还要不少老百姓遭受着日寇的屠戮,而自己起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且还要妻子陪伴,于是他更加坚定了留在中国,为知识为国家报效的决心。
逆境中的开拓进取
李景均每天去大学上课时,在街上都会看到巡逻的日本士兵,那时候每天都会有各种惨案发生,而在他上课的时候,耳边经常听到日军飞机盘旋上空的声音,甚至有时候日军会跑来学校里打着正当理由搜捕抗日人士,这让他看在心中,痛在心里。
面对着战火的摧残,李景均尾随着广西大学同事们迁都到成都,去躲避战乱,在学校里他尽职尽责,努力为学生们传道受业解惑,获得了师生们的一致赞誉。
1946年,随着抗日的结束,李景均与不少西迁的高校师生一起回到了广西,北大向他发出了邀请,请他出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系的主任,并兼任农业试验场的场长,他考虑再三之下,决定北上开辟人生的新篇章,因为北京在资源设备上比南方更充足。
在成都金陵大学堂工作时,李景均就在构思写一本关于遗传学的著作,并为此写了不少文章,当他在北大任教之后,他觉得是时候将这本书撰写出来,为国内遗传学领域做出贡献。
1948年,《群体遗传学导论》由北大出版,这本书可谓首开国内“群体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先河,以严谨的理念阐释了群体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书籍发布之后,首先是在北大院系引起了关注,后来这本书还被翻译到国内,震动了国外学界,并对西方也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
李景均也由这本书一炮而红,在国内遗传学界享有盛名,他的名字同样也出现在西方国家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引起了世界上同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并且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景均仿佛受到了鼓舞,他认为接下来我国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党的领导下,科学事业也将获得重视,而他已经为此盼了很多年,眼下他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建设当中。
然而,李景均并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浩劫将影响到他的学术生涯。当时我国一直以苏联为师,在发展上也仿照苏联的模式,这自然包括科学研究的范式上。
很快,李景均在研究遗传学的立场和方法受到了质疑,并且被扣上了“资产阶级”的帽子,北大校务委员会主任乐天宇甚至认为李景均作为一名曾经留美的科学家,在研究上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对他进行了各种批评。
刚开始,李景均希望学界的承认,他认为科学研究上存在质疑是正常的事情,这样便于探究真理,于是他一直耐心地进行各种解释,并且力求以通俗化的方式来推介自己创立的遗传学学说。
心灰意冷离国赴美
李景均作为一名单纯的知识分子和热忱的爱国赤子,一直关注自己领域内的事情,对于社会上的变化,却一直没有察觉出来。于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学说,并在一次学说演讲大会上,公开指出乐天宇在演讲时的理论破绽,并辅以理性的思辨来阐述科学的立场。
他原本认为自己不过是在做一名科学家应做的事情,却不知自己对事不对人的行为彻底激怒了乐天宇。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乐天宇便动用职权,迫使李景均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甚至还取消了他讲授的遗传学课程。
李景均一身傲骨,他认为自己必须坚持真理,尽管那些认清形势的科学家纷纷劝他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李景均却毅然坚持自己,他的刚毅也给自己招来了祸端。
眦睚必报的乐天宇,还利用李景均留美背景以及妻子美籍的背景,进行大肆的造谣,甚至抹黑他们,诬陷李氏夫妇是亲美反苏的份子,硬生生把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无限拔高到政治高度。
紧接着,学术圈内发生了一系列批判热潮,让李景均感到生存处境受到了威胁,他又目睹了自己的学术同道们,为了一己之私开始乱扣帽子的行为,这让李景均察觉到国内形势对自己不利。
作为一名坚持真理和科学的人,李景均担忧自己如果继续傲骨屹立于学界,将来说不定自己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这让他感觉到报国无望,并且心灰意冷,他打算出国避风头。
为了保密,他拜访了身边的同道好友们,并称自己身体欠佳,要去接受治疗,要离开北京前往南方治疗,对此大家都感觉到诧异,真以为李景均是得了什么重病,但他却没有透漏更多的消息。
于是,李景均请了病假,并携带妻女搭乘火车一路来到广州,并来到了香港,在香港的14个月内,他联系到曾经在康奈尔大学的同窗好友穆勒,请求他帮助自己。彼时的穆勒已经是诺贝尔奖的得主,也是遗传学家,他非常欣赏李景均的才华,答应帮他。
于是,在穆勒的努力下,李景均成功申请到匹兹堡大学的职位,并拿到了特批的美国签证。李景均带着深深的不舍离开了中国,这起事件引起了高层震怒,始作俑者乐天宇还被毛伟人下令撤销了北大职务,并且调离了北大。
李景均于1951年到达美国后,他先是在匹兹堡大学任教,后来他的修订版著作《群体遗传学导论》出版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强大的反响,他后来还被选为美国人类遗传学会的主席,1998年获得了美国人类遗传学会的重要奖项。
然而,赴美之后的李景均再也没有回来过,他的经历让人感到痛心,那个特殊的年代有特定背景,但是作为一名科学家,李景均还是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 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5b9710fd4f2d057c8ff2145fdd2be1a4&site=xueshu_se
2、李景均的出走让毛泽东两次批示要撤查农大领导
3、中国农业大学:李景均
来源:赖正直2019